第一百三十三章 華夷之辯(1 / 2)

要說最離譜的還得是印度,因為當地學者發現在印度有時候會測量不到影子,所以便認為印度處在太陽的正下方,也就是天下的中心。

不過,隨著佛教在華夏的逐漸本土化,天下之中又逐漸被本土和尚所避諱不再談及。

要麼就是印度、華夏都算“中國”。

好嘛!

又一個“自古以來”,還是主動送上門的!

到了隋唐時期,天下復歸一統,“中國”才再度成為華夏的地域文化雙重代詞。

華夷之辨更是成為了隋唐建立中國的主要政治結構,到了大周正統武則天。

同樣也對洛陽為“中國”非常重視,還效仿西周遷都九鼎,也在洛陽搞了個翻版出來。

就是難為了當時在印度、武周往返出使的大唐高僧義淨法師了。

這位高僧在出使印度,回國途中經過室利佛逝國之時,發現會觀測到“夏至無影”的特殊現象。

這也是古人最早認識到北迴歸線。

而後回到洛陽,義淨法師也說:“洛州無影,與餘不同。”

也別管他是怎麼量出來洛陽無影的。

作為朝廷的使節,高僧和忠臣之間,有時候也需要靈活的變通。

中國、夷狄在漢唐的區別,也遠沒有達到民族文化的時候。

真正有著明確表現,甚至體現出近代民族主義的時期,還得是從宋朝開始。

石介的《中國論》也是第一部,明確提出了華夷之辨,並將其上升到民族國家層面的文章策論。

宋人之所以如此重視華夷之辨和民族國家,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宋朝姑且算是統一王朝,卻沒有完成大一統。

在宋的北邊是遼國契丹政權,西邊是党項人的西夏政權,南邊又有大理、安南這些王國割據。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所以大宋的“鄰國友邦”,個個都是說話又好聽,打架也能併肩子上。

沒能完成大一統的宋朝,尤其是以燕雲十六州為主的漢地,被遼國、西夏等夷狄政權長期佔據。

這就導致兩宋計程車大夫們對於中國和夷狄之分,產生了強烈的民族憂患情緒。

林煜這時做出總結道:“也就是從宋朝開始,士大夫們清晰認識到了,中國是一個國家,而夷狄所屬的遼、西夏同樣也是國家。”

“北宋與遼國的外交國書開篇,基本都是以‘大宋皇帝謹致書於大契丹皇帝闕下’作為開頭。這不光代表宋遼兩國是平等的外交對話關係,也明確了中國、契丹是兩個獨立國家,兩個獨立的民族國家。”

“這一點,可以從宋遼兩國多次外交發現,當時明確勘定了國家邊界線,甚至擺出了寸土必爭的態度。一旦兩國軍隊任一方,公然越過外交文書所定的邊界線,就會引爆戰爭。”

“這與漢唐時期中國、夷狄的模糊觀念,明顯是不一樣的。”

民族國家,強調了民族主義與國家觀念。

而且這個民族國家的觀念自宋朝而始,又被後來的元明清相互交替繼承,到了清朝體現的最為劇烈。

清朝的滿漢之爭,就是民族國家的精神特質,在持續性的發揮作用。

說得再難聽點,中國是中國,你們這些夷狄外族,不要這麼沒有邊界感,老是跑到中國來碰瓷!

“民族國家便是華夏的精神特質。”朱瞻基喃喃自語,神色間若有所思。

于謙倒是舉一反三:“所以,天竺、蒙古、日本、朝鮮等國,也具備與華夏類似的民族國家精神特質?”

林煜點頭:“你可以這麼理解,如果說中國是華夏的民族國家精神特質,那麼天竺的種姓制度觀念,也未嘗不能是他們的精神特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