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利渾然不覺,因為他完全沒見過明軍的火器。
明軍在交趾使用火器作戰,已經是十八年前的事了,正是在交趾戰場上,火器發揮了不錯的效果,永樂帝才決意組建神機營。
而後,漠北的蒙古人被幸福敲門了,永樂帝在漠北用神機營炮轟蒙古騎兵,可謂屢試不爽!
100米的距離並不算長,由炮灰民壯組成的前鋒,已經快渡河大半。
後方的黎利各軍,還在陸續乘上渡船,其中不乏有黎軍主力。
黎利自知自己的困境,不光軍隊戰力參差不齊,指揮不暢,糧食也撐不住維持五萬人的消耗。
要麼不打戰,要打就以雷霆之勢,渡河發起決戰!
“預備!”
神機營火器步軍聽令,條件反射地快速瞄準炮位,並將火箭彈裝填進霹靂炮筒。
“瞄準!”
“放炮!”
“嘭嘭嘭~~!”
此起彼伏的爆炸聲響,帶起瀰漫的白色煙霧,數十發火箭彈迅速射向了前方河面。
明軍的霹靂炮並非火繩槍,但論起殺傷性卻比火繩槍要更大。
這種特殊火器在北宋末年被髮明出來,是參考了以前的火箭法與新式火藥製作出的原始火箭彈。
在發射時會瀰漫大量白色煙霧,而後如同火箭飛向天空,自上而下落入敵軍陣地,併發生劇烈爆炸和燃燒。
楊萬里的《海鰍賦後序》描述:“舟中忽發一霹靂炮,蓋以紙為之,而實以石灰、硫黃。炮自空而下,落水中,硫黃得水而火作,自水跳出,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撒為煙霧,眯其人馬之目,人物不相見。”
現在對上黎利的渡河大軍也是如此,數十發霹靂火箭彈自上而下,落入河水,隨後發生爆炸且帶起巨大火焰。
凡是附近的敵軍渡船,紛紛被點燃,大火在硫磺作用下,迅速燒到船上的叛軍。
那些叛軍本來聽到河對岸有雷聲作響,還有些驚疑茫然,緊接著就見到無數不明物體從天而降,落入了水中。
然後又是劇烈雷聲此起彼伏,近距離之下直震得耳朵發麻。
雷聲之後,便是熊熊大火,還怎麼也撲不滅。
這些叛軍,許多都是被黎利強徵的民夫青壯,哪裡見到過這般陣仗,紛紛嚇得就要划船逃回去。
“嘭嘭嘭~~!”
不等他們來及划船逃跑,明軍那邊又再度放炮,前後不過數秒。
這些神機營火器步軍,採用了相當常用的三段式佇列(《明史》記載為沐英首創)。
前面的放炮結束,中間跟進,中間結束,後面跟進。
一時間,河面上的爆炸聲就沒停下來過。
別說叛軍裡的民壯了,就是部分黎利的老營精銳,也是被霹靂炮炸得損失慘重。
到處都是硫磺引發的大火,有些運氣好的,火箭彈直接落進渡船,爆炸直接就把人當場給點了天燈,沒了痛苦折磨就嗝屁了。
無數人眼見船走不掉,直接跳船打算游回去。
但河面全是火光,跳船了也是跳進火海,無疑是自尋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