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理學本質(1 / 2)

“理學的本質即道學,窮理明道之學。”

“道,便是人所走的路,理,為玉石的紋理。道理合並,那就是沿著正確的道路走下去,才能通達,順著紋理雕刻,才不至於毀壞玉石,才能成器。”

林煜說到此處,頓了頓又看著楊榮繼續講道:“你剛才回答理學之祖為二程,二程之師又為周敦頤,這句話其實不完全正確。”

“大明理學雖然傳承自二程和朱熹,但實際上兩宋開闢的理學,最初並不止二程一家。”

“北宋晚期,理學興盛,先後有周敦頤這位理學祖師開創的‘濂學’,再到張載為代表的‘關學’,王安石主張變法的‘新學’,以二程為代表的‘洛學(理學)’,再到蘇軾為主的‘蜀學’……”

各家學派相互開宗著書,有如百花齊放,這對宋朝的文學思想發展來說,本是一件好事。

但很可惜……

理學的百花齊放,並沒有趕上一個好時候。

先是王安石主張熙寧變法,由新學為主的變法派,與舊黨的司馬光(洛學六先生之一)發起黨爭,打擊所有旁門學派思想。

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乃至近現代……),但凡有新學派想要謀求發展,除了自身需要有過硬的思想綱領,最重要的無非就是兩樣東西——官身和皇帝。

沒有這兩樣東西的外力加持,任何學派思想都別想發展壯大。

新學同時得到了二者的支援,新學領袖王安石權傾朝野,又有宋神宗在背後支援,直接將沒有任何政治助力的洛學打擊的不成氣候。

至於蘇軾的蜀學、張載的關學……

前者被一路貶官到了海南島,後者倒是稍微好些,但隨著張載熙寧十年辭官歸養,關學自此也是一蹶不振。

當然,這二者的學派之所以快速消失,也不全是王安石一人的“打壓”。

比如蘇軾代表的蜀學,用《宋元學案·荊公新學略序錄》的評價:“蘇氏出於縱橫之學亦雜於禪。”

在宋朝理學大發展時期,各家學派實際都喜歡摻雜一些佛學的東西,但唯有蜀學融合最甚,導致蜀學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完全把儒、釋、道三家意圖融匯在一起。

這給蜀學的發展極大提高了門檻,再加上蘇軾在歷史上的一系列迷之操作。

他先是對國家的弊端叢生感到不滿憂慮,清晰的認識到了國家日益的積貧、積弱局面,因此主張銳意改革,但又極力反對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

蘇軾甚至還曾經上書宋神宗說:“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不在乎富與貴。”

說人話就是,蘇軾認為國家應該注重百姓和士大夫的道德修養,應該著重正人心、淳風俗,而不應該單純追求變法圖強,認為王安石富國強兵的改革並不合適。

這引起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同時不滿,然後就被一路貶官,直至貶到了海南島,幾乎等同流放。

但隨著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上臺,蘇軾作為曾經跟新法唱反調的“精神舊黨”,得以被召回。

而後……

蘇軾開噴司馬光,認為司馬光盡廢新法,是在誤國害民。

總結來說,就是蘇軾有自己認為的一套改革標準,不認同王安石的過激變法,也不認可司馬光完全廢除新法的保守行為,再加上蘇軾為人太剛,都被貶到地方了,還敢寫信大罵權傾朝野的王安石。

他不被排擠,誰被排擠?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晚年王安石下野,還跟蘇軾這個曾經的政敵成了好友。

蜀學沒落,在於剛極易折,本身又太過駁雜,很難有所發展。

關學不盛,就純粹是學派倒黴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