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蒸汽頂起壺蓋的推力,從而頂起更重的物體?
林煜的目的已經非常明確,他打算把蒸汽機給推出來了。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畢竟如今可是六百年前的明初,怎麼想都有些過於玄幻了。
但實際上,蒸汽機最初的發明時間,比普遍觀念認為的都要早。
教科書記載的西方第一臺蒸汽機,是由法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巴本在觀察了高壓鍋蒸汽原理(燒開水)後,於公元1679年發明製造。
換算到中國這邊,就是南明永曆滅亡後的18年,吳三桂剛剛造反**,明鄭尚且還在臺灣苟延殘喘。
不過,這些都不算什麼,因為早在五十年前的大明,有著一位與徐光啟齊名,被譽為“南徐北王”的傳奇科學家王徵。
按照《明史》的記載,王徵出仕為官以前,就對科學制造極有興趣,研製過水力、風力和載重機械,並且寫出了《新制諸器圖說》等著作。
關鍵就在這《新制諸器圖說》,裡面有一段讓人難以捉摸的記載,本意是記錄了二十四種當時已知的發明創造。
但其中有一樣發明,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火船自去”。
火船自去,顧名思義,就是船隻在水中能自動航行,無需風力,而是以“火”為動力。
雖然記述不甚詳細,也沒說具體的結構原理,但只看字面意義,與蒸汽機動力原理高度相似,甚至已經達到了應用階段。
這聽著有些不可思議,可實際上的王徵,除了火船自去外,很早就已經自行研製過腳踏車、引水器、自行磨等多種機械發明。
尤其腳踏車,只看名字,幾乎讓人以為這傢伙是個穿越者!
不過,他的腳踏車與後世不太一樣,結構要更為複雜,但也的確相當厲害。
所以,單論機械知識的儲備,真要王徵去開發研製蒸汽機,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用外籍院士李約瑟的蒸汽機公式來說,就是蒸汽機等於風箱加水排,前者解決關鍵的雙作式閥門問題,後者提供核心動力的直線、圓周運動轉換結構。
水排,漢朝發明。
風箱,稍晚一些,到了宋朝才有。
換言之,只要你有完整的蒸汽機圖紙,別說是明初了,就是在宋朝也能把蒸汽機給手搓出來。
材料工藝都不是問題,就連後世普遍認為的蒸汽機必需品橡膠。
雖然現在的大明還沒有,但誰說造蒸汽機,就一定離不開橡膠了?
橡膠用在蒸汽機,這算是刻板觀念,實際上的蒸汽機並沒有後世想象中,對於橡膠那麼依賴。
說到底,橡膠起到的作用,只是密封防漏氣。
而這點用鐵製的密封環也能夠實現,而且比起橡膠還要更為耐高溫,不至於過快的老化更換。
值得一提的是,排除王徵的“火船自去”,早在蟎清。
南懷仁就為康熙做了個蒸汽機車出來,而且與王徵大部分著作被蟎清毀去(因為這傢伙記錄了許多明清戰爭)不同,這玩意兒是有實物存留的,目前儲存於博物館。
林煜臉上帶著難以掩抑的興奮,說道:“我的想法是,既然水蒸汽能把壺蓋衝起來,那能否按照這個原理,製作一個更大的機器,用水蒸汽來帶動機器,便如水轉大紡車一般。
只不過此機器不必建在水域旁,可以放在任何地方,以火炭為燃料,用蒸汽動力代替水力紡紗,可極大節省人力,提高紡紗效率。”
水轉大紡車,南宋後期發明的水力紡紗機械,也是當前時代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比之西方的水力紡紗都還要更早五百年。
在王禎的《農書》與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對此都有詳細記載,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