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都指望不上,那國家難道就不運轉了,大家都等皇帝長大再說?
開什麼玩笑!
所以,內閣開始接過皇帝,把持朝政大權,幾乎是必然的,也是最優解。
因為藩王掌權,隱患問題更大。
如此,就又繞回來了,父皇吃丹藥早逝,自己鬥蟋蟀早逝,留個年幼皇子繼位,很合理。
“內閣一旦掌權,即便三楊不貪戀權勢,那權勢也會漸漸從內閣流入到了文官集團。於是乎,大明原本文武制衡的權力平衡系統,就會開始慢慢失衡,這是必然現象。”
內閣掌權,則文官掌權,這是必然現象。
一旦文官集團掌握更多實權,那就會讓本來好好的文武制衡局面被打破。
認真聽講的于謙眉頭緊皺,他感覺自己好像已經看出會爆發什麼後果了。
文官得到實權,那就肯定要從武將手中,侵吞更多實權,從而以文統武,徹底將大明朝堂變成文人的朝堂。
而要以文統武,那麼最好的辦法,無非就是……
“本來,就算文武失衡,這個過程也應該是比較漫長的。可隨著三楊中的楊士奇、楊榮一老一死,而堡宗又因為長期壓抑深宮,迫切地渴望權力,開始寵信宦官王振。”
“唯一剩下的楊溥,雖然資歷很高,品性貴重,但能力太差。不僅鬥不過有皇帝庇護的大太監王振,甚至連內閣和文官集團都管不住,坐看宦官、文官黨爭愈演愈烈。”
“再加上文官掌權,致使從洪武、永樂開始,大明對外積極防禦的軍事政策被逐漸放棄,變成一味的遷就與賞賜,以此來換取邊境的安寧。”
于謙聽聞此處,有些耐不住了:“這不是效仿北宋,自甘墮落嗎?難道滿朝文武,就無一人知曉,草原胡部的狼子野心?一味的賞賜遷就,就是在示敵以弱,只會換來敵人的愈發放肆!”
林煜扯嘴一笑:“老餘你說的沒錯,土木堡之變的導火索就在這裡。因為大明朝廷太過遷就,導致瓦剌太師也先,逐漸看清了明廷的虛實。”
“終於在一次朝貢賞賜下,年輕的朱祁鎮剛剛親政,難得硬氣了一把,拒絕了瓦剌使團的聯姻請求,以及朝貢賞賜,還下旨呵斥。”
“於是乎,也先就以此為由,召集了三萬瓦剌騎兵叩關大同。朱祁鎮在貼身太監王振的支援下,信心滿滿的認為,以大明的天威和天子的感召,定能頃刻之間將也先擊敗。”
“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四日,朱祁鎮力排眾議,決定御駕親征。十五日命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師,十六日帶著五十萬京軍開拔,順便帶上了張輔、朱勇為首的勳貴大臣……”
“等一下,我剛剛沒聽錯的話……”
于謙忽地開口打斷:“先生是說,十四日決定出徵,然後十六日便已經帶著大軍開拔?”
“對,你沒聽錯,堡宗只用了區區兩天時間,就在京城徵召了五十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