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則與之相反,即民間農用犁耙、水轉大紡車等皆為物理器械之物。”
“說的不錯。”林煜微微點頭,隨即說道,“相比起推翻理學,開闢新學,不如腳踏實地的學好數理化。”
于謙聞言一臉疑惑:“學好數理化?”
林煜解釋道:“就是算學、物理、化學,掌握好了這三樣,大明就能初步進入科學的道路。”
說罷,林煜隨手拿起放在旁邊桌上的幾張圖稿。
這幾張圖稿不是別的東西,正是林煜用了一個月時間,反覆回憶推敲改良出的瓦特蒸汽機設計圖紙。
說是瓦特蒸汽機,其實結構製圖上已經有了很大不同。
因為真正完善的瓦特版本蒸汽機,只靠目前大明的工業水平,幾乎很難用純手工打造出來。
瓦特蒸汽機需要的大部分結構,大明都能進行手工冶鐵製造,比如飛輪,在水轉大紡車就有應用,略微改進一下就能替換。
蒸汽活塞就更簡單了,蒸汽機要用於工業,自然得要活塞作為推進裝置。
這不是很合理嗎?
氣缸、連桿、滑閥也是差不多,外行人來看也能看得明白。
林煜的蒸汽機圖紙,活塞、氣缸等多以熟鐵作為材料要求,熟鐵因為可以減少蒸汽機的製造成本,更有利於大明嘗試製造改進以及量產化。
至於鑄鐵芯活塞的密封性問題,倒是用不著橡膠了。
這也是後世刻板印象下的誤區,許多人明顯將蒸汽機與內燃機搞混了,蒸汽機的高溫重油環境,單靠天然橡膠很容易就會迅速老化劣化,壓根不可能用於密封。
真正密封的材料,主要還是以鐵、銅為主,做幾個銅片密封環,氣密性不算太差。
這也是早期瓦特蒸汽機用的方法,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還可以使用石棉材料作為平替物。
除此以外,瓦特蒸汽機還有幾樣東西,林煜也很難解決,比如行星式驅動齒輪。
再給大明五十年時間,要搞出來都夠嗆。
沒有行星式齒輪,蒸汽機就無法一直進行往復式做功,也就難以應用於工業。
對此,林煜給出的解決方案有兩套:
一是嘗試用工藝要求更低的二三級齒輪,實現起來也更簡單。
二是另闢蹊徑,採用蝸輪蝸桿進行調速。
兩種方法都能勉強湊活,只是會讓蒸汽機變得體型更大。
只不過,林煜自己也估算過,按照這套魔改圖紙,就算能造出蒸汽機,甚至把配套的織布機也造出來,那應該也很難實際應用於工業化生產,缺乏太多重要配件,工藝水平不達標,蒸汽機漏氣太嚴重,壓力嚴重不足。
爆炸的風險是沒了,但功率也太小了,可能都達不到鴉片戰爭時期的一半水準,跟民國就更不能比。
至多作為實驗用的模擬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