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棉稻輪作(2 / 2)

了小麥收穫,便緊接著種植大豆或者粟的農業習慣。

《齊民要術》同樣也記載南北朝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大豆與粟、麥、黍稷等作物普遍輪作的農業耕制。

陳旉同樣也在自己的農學著作中記錄,南方種稻後接著補種大豆,可以起到良好的肥地作用。

當然,大豆與各種糧食作物搭配的豆糧輪作,到了明清早已被農民掌握。

《農政全書》裡真正稱得上實用的,便是針對明朝實際國情所提出的“棉稻輪作”。

明初的湖廣還未真正大開發,以蘇杭為主的江南依舊為全國的主要產糧區,但這不妨礙明朝江南的棉花種植產業興盛。

應該說,早在元初的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廷就在福建、浙東、江東、江西、湖廣設定了木棉提舉司。

專門主管地方的棉花種植,與棉花推廣產業。

而到了本朝大明開國,朱元璋甚至明確下旨,民間有五畝到十畝耕田的農民,必須要栽種桑、麻、棉花各半畝。

如果超過十畝,種植面積就要翻倍,算是將棉花的種植,直接上升了到法令的層面。

而後,湖廣大開發,成為新的天下糧倉,長江流域的棉花種植產業,徹底一發不可收拾。

也造就了明清的“江南繁華”。

但這種繁華是有代價的,過度的種植棉花,會極大的損害地力,並且引發劇烈的週期性病蟲災害。

明中後期,棉稻輪作之法,其實就已經在江南地區出現。

雖然農民弄不懂原理,但還是發覺,兩年種棉花,一年種水稻,就能讓土地不會出現大的影響。

用《農政全書》的原話來說就是: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種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潰爛,土氣肥厚,蟲螟不生。多不得過三年,過則生蟲。

翻譯成白話就是:種兩年棉花,再種一年水稻,能夠蓄積土地肥力,不會生蟲病。一旦種棉花超過三年,那就會大幅爆發蟲病害。

只不過,伴隨明末小冰河期大爆發,各種天災兵禍層出不窮,糧食產量下降誘發饑荒,百姓匆忙補種幾年水稻。

而商人為了利益,地方官為了貪汙和政績,又勒令百姓毀稻種棉,致使棉稻輪作被徹底玩崩。

說到這裡,就連林煜都不得不承認,這些幾百年前的老祖宗是真的厲害。

在沒有農藥的古代,愣是依靠農作物的輪耕,做到了有效避免病蟲害,還能進一步調節地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