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看個人的努力與實踐修身。
如此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命的託付。
這可以說是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風馬牛不相及了。
劃個層級就相當於,周公《大誥》對天只是抱有懷疑,《大學》對天則是尊重,但又束之高閣,鼓勵人應該主動提升自己。
最後的《荀子》,集先秦百家之長,卻是乾脆完全否定了天命的存在。
《荀子·天論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直白,看不懂文言文的也能理解是在說什麼。
差不多就是,天的執行有其自然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桀的暴虐而滅亡。
也就是說,荀子很早就認為,天命是根本不存在的。
天人之間也是毫不相干的,君主該如何去做,跟天沒有任何本質上的關聯。
君主無論暴虐還是開明,天也依舊還在那裡。
這就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衝突得非常明顯。
若是讓荀子與董仲舒坐在一起論道,怕是得當場因為學術衝突而擼袖子扭打起來不可。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農業)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這段是接著《天論篇》之後的,說人話就是,國家的治理只要能遵循自然的規律,那就可以安定有序,如果違背規律,那就會招致混亂動盪。
而後,努力去做農業生產,節約用度,那天就不會讓人貧窮;保養周備而行動合乎時間,那天就不會讓人生病睏乏;遵循禮文正道不犯什麼過錯,那天也不會隨意加禍害。
所以水災旱災不能讓國家饑荒,冷熱的變化不會讓人生病得疫,自然災害也不會讓國家損失太重。
總結:天很忙的,沒空管你人在幹什麼!
“……”
看到這裡,朱高熾已然是有些意外了,也算是通讀儒學經典的他,對荀子的這些理論竟然完全不知曉。
在此之前,看到《林先生筆記》的末尾提到了《荀子》,他也只是讓金幼孜主管的禮部關注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什麼有用的東西。
結果,金幼孜就給他搬來了《天論篇》……
用荀子來打敗董仲舒!
荀子與董仲舒孰輕孰重?
荀子是先秦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是與孔孟齊名的先賢,但他的學術不被君王所喜。
董仲舒呢?
說得難聽點,就是靠攀附漢武帝,成功用皇權壓制了百家,才讓儒學得以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