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
原來林先生早就想到了。
敦煌藏經洞那麼多三教經典藏書,要是全部挖出來,得催生多少新學派崛起,屆時百家爭鳴,諸學並起,理學獨大之勢也就不復存在。
關鍵這還是明晃晃的陽謀。
楊榮就算猜到了也沒用,敦煌藏經洞早就被他寫成奏章給報上去了。
這裡面蘊含的三教經典,既是失傳的文學遺作,也是大明文學的“政治正確”。
程朱理學在它面前也都不算什麼了,誰能把藏經洞挖出來,那誰就可青史傳唱,但要是有人橫加阻攔,讓藏經洞繼續徒留外域,那……同樣也能青史留名,只不過是千古罵名而已!
為官一生,除了追逐權利,那剩下的無非也就身前身後名罷了!
楊榮震撼於林煜的“提前佈局”,另一邊從剛剛開始便沉默無言的袁忠徹,忽然間開口問道。
“林先生,那天人感應說該如何解釋?”
“……”
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楊榮都快忘了這茬,天人感應與理學不同,二者既是相輔相成,也是王朝根基命脈。
林先生先前可是明確講道,要打破渾天說與天人感應。
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不過……
轉念又一想,林先生也說過要打破理學,但實際的解釋卻是改革理學,使其恢復到程朱理學,還以敦煌藏經洞作為鋪墊。
那天人感應呢?
楊榮沒有說話,靜靜等待林煜的回答。
林煜沒有立刻給出回答,反而先問道:“你們其實應該更想問的是,天人感應說面對全新的日心說和萬有引力,必然會逐步面臨崩潰,因為天然感應無法做出反饋解釋,對不對?”
雖然不是很想承認,但楊榮還是點了點頭。
他心裡想的那套“日月為明”,真解釋起來也不是不可行,但總歸有些牽強附會了。
而且,比較關鍵的萬有引力,他不知道怎麼解釋。
“嗯,要解釋或者說破解天人感應面臨的困境,其實也不難。”
林煜緩緩說道:“你們有認真讀過《荀子》、《大學》這些書嗎?還有周朝建立之初,周公設立的《大誥》,以及董仲舒所創立的‘天人五行’說。”
啊?
聽到林煜的話,對面四人全都一愣。
提到董仲舒、周公他們還能勉強理解,這《荀子》、《大學》又是什麼鬼?
明朝科舉類目講究四書五經,也就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
本來還有第六經《樂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但《樂經》失傳於焚書坑儒。
所以,《大學》作為科舉必修讀物,楊榮、于謙肯定都是有讀過。
袁忠徹嘛……可能讀過。
但有關《荀子》,不能說完全沒讀過,只是絕對沒有其它四書五經讀的透徹,記得牢靠。
沒別的原因,就在於《荀子》既不考科舉,也不在十三經之列。
實際上,在唐朝以前,《孟子》和《荀子》都不在十三經之列。
因為宋朝以前的十三經,主要就是周朝就有的“詩書禮易”及《禮》的衍生著作,外加孔子出的《春秋》及其三傳,加上《論語》(《爾雅》是字典)。
唯一例外的只有《孝經》,為孔門後學集體編定。
而除了孔子以外,但凡個人思想明確的著作都是沒有入經的。
《孟子》入經,在於唐宋以來把孟子地位不斷抬高,這才因為後世尊孔孟,有了宋朝把《孟子》抬入十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