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相不避矢石親來城下游說,就是說趙代兩軍並不想跟自己火拼,死人不說,糧秣輜重的消耗也可暫時不提,單就這時代攻城戰的曠日持久,就有導致楚國出兵來援而增加很多變數。
既然要讓自己和平離開,遊說者的最佳方式就是提供一條很具吸引力的出路。蒯徹不但提供了出路,還允許他帶走兩萬軍,這實在是大出張耳所料。
看來自己的常山國基本上保不住了,蒯徹的此番遊說是不戰而使自己全身而退的最後機會。
換個角度想,常山軍有五萬卒守城,趙代聯軍七萬雖然比常山軍多,但還沒多到攻城必破的數量,想當初趙守鉅鹿所面對的秦嘯軍可是二十萬。
可自己軍中也沒有那個守鉅鹿城的奇才李齊,而且代國要下決心趕走自己,還能繼續增兵……
蒯徹也不催促張耳答覆,而是在自己已經有一些吸引力的建議下又加上了一個砝碼:“外臣有一友乃漢國客卿,此時正在大野澤一帶訪友。若大王肯納外臣的建言,可一方面準備二萬軍的出行必需,一方面遣使持外臣書信前去接洽,外臣認為他定然歡迎大王引軍投漢王,那麼大王由趙往漢的路途安排,則亦無可慮也。”
“代相所言之友是何人呢,是否可明告於某?”張耳不再稱孤道寡稱本王,蒯徹在心裡鬆了一口氣,看來這次遊說已然接近成功。
_
十日後,張耳領常山軍二萬出襄國,由代軍“護衛”,經邯鄲向南由白馬津渡河水,在酈食其讓彭越派出的五百嚮導軍引領下,繞過殷國南緣,一路轉進,最終於一個月後抵達韓國新鄭,韓相張良專程從都城陽翟親往新鄭迎接,代傳漢王詔,賜張耳漢國將軍符信,封上柱國。漢王請韓國暫且安排張耳軍在新鄭附近駐紮下來,糧秣等暫由韓國週轉供給,漢國立即運糧到韓國補充。
於趙代聯軍伐常山時,濟北國西部遭遇大股無名流匪侵襲,被奪數城。濟北軍前往驅逐,卻被打的大敗,濟北王急請齊往田都救援。
這股流匪自然就是投靠了膠東國相的彭越,奉國相田榮令,侵擾濟北以調動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