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外用弓箭互射,牽扯住項羽無法襲擾四輪車隊。
而項羽原想主要襲擾秦軍輜重隊,現在一水兒的四輪車帶大蓬,根本分不出哪些車載卒哪些車載物。
倒是陳餘寫的勸降書順利的在這一晚射入了秦軍各營二十多份。
不過陳餘並沒有跟隨項羽行動,因為在楚軍大帳議事之後,陳餘就被張耳攛掇趙王奪去了實際軍權。
鉅鹿之戰後,趙軍鉅鹿城內軍還剩三萬,城外剩七萬七,共有十萬七千卒。張耳遊說趙王說,趙國現在必須要跟著楚軍去伐秦,但也不能不留軍隊保衛趙王,所以強烈建議由大將軍餘帶領三萬七千卒留在大王身邊當王衛軍,剩餘七萬則由自己帶領,跟著項羽去伐秦。趙王歇第一不懂軍事,第二也對陳餘救鉅鹿不力心中多少有些不滿,所以就同意了張耳的意見,把大部分趙軍劃給了國相。張耳帶走的軍卒自然要夠強悍,所以陳餘手中的三萬多卒中,倒有二萬多是老幼卒。
王離大帳。
“……魏章敗楚于丹陽獲首八萬為秦取漢中,後竟被逐出秦;白起南陷郢都、北坑趙卒,攻城略地不可勝記,後被賜死;蒙恬北驅匈奴,闢榆中地數千裡,後亡於陽周;李信伐楚敗,則奪官貶於隴西為黔首;大將軍先祖武成侯翦六十萬卒伐楚,先求田問舍後功成退隱,這些都是為什麼呢?就算大將軍遍伐山東熄義軍烽火而延秦暴政,武安君起、大將軍恬功高難賞之結局也難逃避,何況大將軍此番伐趙已敗,返咸陽後依秦律最好結局也是奪官貶謫於野。天下皆聞咸陽秦之二世皇帝昏聵不理政,昔秦銳軍伐山東連勝,而大將軍第一戰伐趙卻敗,皇帝既非賢君,大將軍因此獲罪斬首也非不可能。現天意亡秦,大將軍之敗恰為山東義軍終滅暴政之徵兆,大將軍不若與諸侯盟約反攻,除贏姓暴君,分秦地而王之。南面王與囹圉囚,大將軍當知作何選。”涉間朗聲讀完陳餘的勸降信,將手中帛書放回王離的帥案上,走回自己的坐席。
“諸將應該都看到了這份寫給本將軍,不對,應該是寫給諸位將軍的勸降書了,沒看到或不識字的剛剛也聽到了。”王離連續“逃命”兩天,面露疲憊之色:“那麼,諸位將軍想不想降而分秦地王之呢?”
帳內偏將和裨將們聽聞此言居然發出了一陣輕微的鬨笑。
按說打了敗仗,依律人人都有罪責,這些偏將、裨將至少也會貶官一級甚至多級,可為啥聽到陳餘“披肝瀝膽”的“肺腑之言”,居然沒有意動,反而露出譏笑之態呢?
原因很簡單,頭一天晚在鉅鹿西四十里宿營時,王離已經公開了自己寫給皇帝的請罪表,大包大攬將這次敗戰之責全都攬到了自己身上,聲言諸將無責,並當即交給將閭第二日天一亮就派人發出,徹底安撫了所有將軍的心。這一手在王離離開咸陽前胡亥就已經和他交待好了,將閭當然也是知情人。
史書中章邯是與司馬欣、董翳一同投降的,趙高亂政,章邯因鉅鹿之敗被秦二世責問,司馬欣跑回咸陽去解釋,趙高先是自己不露面也不讓司馬欣見皇帝,後又遣人追殺他,讓這三人完全沒有了退路。
或許有人會問,為啥章邯不帶著二十萬大軍回咸陽“清君側”?這裡面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章邯的糧秣輜重來源斷絕,既然趙高連司馬欣都要殺,他肯定不會繼續給章邯大軍提供後勤保障好讓他來攻打自己。二是既然趙高起了殺章邯三人的心,在函谷關肯定是有所防備的,章邯在沒有糧秣輜重的情況下也很難說就必勝,倒是直接投降更簡單一些。
可在本故事中,項羽誘降的物件變成了王離,王離是“奉詔敗戰”,有主心骨。秦嘯軍的幾個偏將軍中,涉間史書中是自殺的顯然不會降,將閭……自然更不會降,蘇角和秦銳留下的楊熊都是猛將,不太考慮這種政治上的玩意兒,反正大將軍說了由他領罪責,燕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