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吆五喝六的指使皇帝幹這幹那的伺候自己……
馮去疾非常正式的行禮請罪:“陛下若欲罷老臣之職,老臣甘領罪責。老臣所言皆肺腑,非欲惑君也。”
胡亥這回真的嚴肅起來了:“老丞相,非是朕不喜聽阿諛之語,然朕少年人心性,若諸卿皆如此,朕得意而忘形,既非大秦之福,也非諸卿之福。所以,諸卿在恪盡職守之外,於朝堂上應為君王之策做多方面多角度質詢,以使方略儘量完善。即便諸卿對我的安排感覺完備,也應努力去找其中的漏洞,而不是隻會敬服我。我還是那句話,大秦的江山是我的,也是諸卿的,還是全體百姓的。我希望朝堂氛圍能一直是質詢查漏並提出補足方略,朕不能如先皇父勤政,但也不想太過剛愎。”
這番話一出,所有在座公卿都感動了,全直起身子行正揖禮:“臣等奉詔,願大秦萬世。”
_
這邊胡亥煽情出大秦朝堂的上下一心,那邊雒陽城下,周文率領的二十萬張楚軍則是萬眾一心的對雒陽城發起了強大的攻擊。
對於要不要攻擊雄闊的雒陽堅城在張楚軍內部是有爭議的,很多三川郡本地閒民有些去過雒陽城的,從城內城外都看過其城牆,有些加入者本身就是雒陽城內的城狐社鼠,聽聞周文軍進入三川郡,想混個前程跑出城專門去投了張楚軍。
由於這些城狐社鼠中許多人加入的早,在周文大力吸納三川郡內他郡流民時,憑藉市井混生活練就的三寸不爛之舌招納到大批兵員,所以自身也很快混成了張楚軍中的中高階將領。
這些雒陽城出身的將領大都反對攻打雒陽。
周文字身也勉強能算個策士,舌頭還是挺好用的,再加上他從陳郡帶出來兩萬人中的將領們,都聽說過他在攻佔陳縣中所用裡應外合計謀的作用,所以很敬服之,自然也會站在支援周文攻城的一方。
由於閒民將領畢竟剛加入不久,扛不過這些也就比他們早不了幾天加入的“老資格”,最終被周文說服。
其實周文攻打雒陽的核心理由就兩個字:糧秣。
中國史書的記載總是非常簡略,周文帶人攻擊函谷關,史書中就完全沒說明這十幾、二十萬人是如何解決糧草問題的,只是很簡單的說“車千乘,卒數十萬”。
不過史書中周文攻關中的一路上,秦之官府必然毫無準備,所以也因此糧秣可能並不是問題,所以被史書所忽略。
可現在,要不是胡亥垂涎這二十萬勞動力,只要在三川郡內堅壁清野不留糧草,周文都乾脆就別想攻到函谷關前。也就是胡亥沿途給周文用十幾萬石糧秣投下釣餌,才讓他能夠眼望函谷關。
周文從穎川郡帶領由最初兩萬擴張到十八萬的張楚軍進入三川郡後,又招納了兩萬多流民,人數已經膨脹到二十萬出頭,這麼多人的糧秣消耗是巨大的,就算不按照秦法中訓練時每日五斤糧、戰時七斤糧的標準發放,每日每人只發放不到四斤口糧日耗也超過六千石。
在梁縣從府庫和富戶家中獲取的未及帶走的粟米高達八萬多石,也不過支撐周文軍中所需十五日左右。周文從梁縣到雒陽行軍就用了六、七日,所餘糧秣向前到達澠池還沒問題,但完全支撐不到抵達函谷關。
就算勉強到了函谷關,如果攻關不順利再多耗幾日,全軍就有斷糧的危險。一旦軍糧供給不上,這二十萬人隨時散攤子。雖然沿途的澠池和陝縣等地還有可能獲取到糧秣,但那是個未知數,周文不敢冒這個險。
他對將領們說,必須要有在函谷關停留五日攻關、並在進入函谷關後直達灞上的糧秣,才能放心攻擊前進。所以,攻下雒陽不是目的,獲取雒陽城內的糧秣輜重才是重中之重。
有將領說雒陽難攻,若在雒陽城下消耗時日過久,恐怕連到澠池的糧秣都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