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大清皇帝,既然貴國要在工業軍事上與西方各國接軌,那這外交程式,也應該與西方相接才是。”
光緒收到總理衙門呈上來的摺子後,當即作出批覆:
“好嘛,小不忍則亂大謀,只要不是太過分,答應他們就是。”
之後,經清外磋商,覲見地點最終定在了北海團城的承光殿,總理衙門告訴他們:
“這個殿呀,不僅外藩從未來過,即使是咱中原的臣工,也不能隨意往來,這下,總該是重視你們了吧。”
對中華文化不咋深研的外國公使們,都心滿意足的在承光殿內覲見了光緒皇帝。
不過,還是有那麼幾個刺頭兒,對清朝的這個破格禮遇仍舊心懷不滿。
說起來,這法公使還算較為委婉,他對總理衙門假意為難的說:
“最近可能是換季了,我的身體也不好了,感冒好像又加重了,近期貌似難以痊癒,可能無法按期覲見光緒皇帝了,請替我代為說明。”
然而,從沙俄來的公使說話就不那麼中聽了,他直接正告總理衙門:
“這承光殿,並沒有位於皇宮之內,清國對我沙俄帝國還是不夠尊重,如今光緒皇帝既然以英明睿智標榜自身。
就應該學習康雍先帝,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中接見我們,並且還應該讓我們當面向皇帝呈遞國書,以示明君之舉。”
光緒深知這外交禮節可不是老友相會,他的章程禮數與國家外交的政策可謂是緊密相連,絕不能因為某個外國公使的強硬態度,而一再退讓。
如果自君作故,多次破例,拋開總理衙門往後會長期處於被動地位的客觀事實不談,就算是自個兒的面子,也不能這樣一再受踏呀。
在回覆張蔭桓的專事奏摺中,光緒只批覆了十四個字:
“敬人者,人恆敬之,辱人者,人必辱之。”
不出所料,這些得寸進尺的外國公使並沒有如願以償,在紫禁城中覲見光緒。
不過,光緒還是給他們留得了一分薄面,總理衙門向他們轉達聖意:
“諸位公使,我們本是誠心相交,奈何各國禮制不通,如果你們什麼時候想通了,就什麼時候遞呈國書。
咱光緒皇帝是開明之主,只要能擠出一點時間,都可以在承光殿內接見你們。”
事後,在多次朝會中,光緒義正詞嚴的告誡百官群臣們:
“若國積貧弱,則必有外侮;
若國無外交,則必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