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參觀鹽場(2 / 3)

小說:崛起1927 作者:零點浪漫

也是這次李奈前來勝利港考察的任務之一。“福瑞豐”當家李繼峰認為如果海漢人的鹽產量真的能夠達到一定規模,那麼今後“福瑞豐”多開一項利潤豐厚的私鹽買賣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產量偏低,那是否要冒這個風險就值得商榷了。

作為事前的功課,李奈也瞭解過一般鹽場的運作情況,像是瓊州島地處儋州灣的那個號稱瓊州島最大的鹽場,其最大產量大概在每天千八百斤,能超過千斤的時候很少。而且那個鹽場是從宋代就開始運作,各個生產環節可以說都已經十分成熟,鹽丁也都是家傳數代人的熟手。但與海漢人所宣稱的產鹽效率相比,儋州鹽場的產量反而更像是一群外行人操弄的結果。

而廣東鹽課提舉司和海北鹽課提舉司下轄的廣東、瓊州共二十九處鹽場,其生產資料也並不是什麼秘密,李奈敢說沒有任何一處鹽場的日常產量能保持在千斤以上。

李奈固然也想過海漢人的鹽場大概會比儋州或是其他地方的鹽場高效得多,產出的食鹽無法在本地市場完全消化。否則他們也不需搭上廣州這條線,直接在本地發賣就好了。但他也沒想到這裡的鹽產量居然高得這麼離譜,每天四千斤,這讓“福瑞豐”先前提出每月至少供貨萬斤的要求聽起來簡直就成了一個笑話莫說月供萬斤,就是月供十萬斤,海漢人也供得起啊!

李奈心裡已經開始盤算,如果把交易量從每月一萬斤提升到五萬斤,那麼“福瑞豐”可以從交易中獲取的利潤是不是能夠用來多買兩門海漢火炮。

當然在此之前,李奈還是要儘可能先落實一下海漢人的說法,誰知道這個姓安的會不會是在吹牛?月產十幾萬斤的鹽場就在面前,李奈倒是真的很想見識一下他們的生產方式。

穿過一排棕櫚樹林之後,李奈便看到了這片鹽田平原的真實面目,這裡沒有鹽場裡慣常能見到的石質曬鹽槽,而是一個個巨大的矩形曬鹽池整齊地鋪設在地面上,每一個都足有四五丈的長寬。這些池子蓄水很淺,不過兩三寸上下,很多池子裡的海鹽已經結晶出來,鋪在池底白花花的一片。一些勞工正站在曬鹽池中,用耙子將曬好的食鹽收攏到一起,然後裝進麻袋運到指定的地方。

李奈只是粗略一看,這片平原上像這樣的曬鹽池少說也有數百個之多。一個池子裡析出的海鹽收集到一起,少說也有二三十斤了,如此看來,海漢人所說的日產四千斤倒也並不是吹牛。

安西帶著他們一邊參觀,一邊進行解說。除了這些正在收穫的池子之外,還有一些地方正有勞工用人力水車將河道中的海水提灌到鹽田中,而每片鹽田旁邊都有一個濾池,多數勞工都在濾池勞作,對浸泡了海水的鹽泥進行攪拌和壓榨,這是一個相當費時費力的工序。經過攪拌過濾之後的高鹽分滷水會放進濾池旁的儲滷池中,經過檢驗合格之後,才會提灌到曬鹽池中進行充分晾曬。

對於這些生產工序,執委會並不害怕暴露出去。這種生產鹽的方法並不是穿越眾首創的,而是同時代的鹽場正在使用的技術,鹽場公社與之不同的便是大規模工業化的生產方式,而這樣的生產方式是那些仍處於封建制度生產結構的老式鹽場所無法實現的。民政管理和生產組織兩方面的技術優勢拉大了鹽場公社與這個時代的同行們之間的生產效率差距,而這種差距靠著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是絕對不可能彌補的。

李奈是個見過世面的聰明人,當他看到那些精巧的提灌裝置和灰泥製成的平底曬鹽池之後,他就知道海漢人的製鹽方式無法在其他地方複製。這並不是因為海漢人使用了較為先進的曬鹽法,其實潮州、惠州乃至儋州的鹽場,早就也在採用曬鹽的方法制鹽了。之所以無法複製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些由鹽課司派駐鹽場的鹽使和攢吏們並不關心如何提升生產效率,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盡全力去壓榨鹽戶,將生產任務直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