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來,連早飯都沒吃便往窯爐的附近走去。
今天得把活幹完了,有空我還想去東邊的那片丘陵地段仔細探索一番。
這次依舊是在那泥堆上改造,考慮到三個陶缸的重量不輕,我在裡面用石頭和泥土堆砌出一個火膛出來。
這樣有了承重的爐橋就能穩定加熱,不用擔心會被陶缸壓塌陷。
三個陶缸下面各自有一個爐橋,加熱時它們的受熱就能變得更一致。不過由於火膛佔了一定高度,現在還得把泥堆再往上加高一點才行。
我依舊搓出泥條來一圈圈往上加高泥堆,這一次為了保溫效果好,越往上就變得越細,最後呈一個帶煙囪的尖錐形。
下面燒火的火膛,我直接在地上掏出一個達科他火坑,上面也放上一個爐橋。
這樣加了柴火以後只要用石板封住加柴口,風就會從達科他火坑裡虹吸進火膛裡面,增加里面的火焰溫度。
這個是一次性的爐窯,陶缸我已經在封口之前把它們安放到位,此刻只在上方留了一個直徑三十厘米的煙囪用來空氣對流。
把爐火點燃,不一會在火坑的吸風鼓動下,爐子裡的溫度開始升高。一開始我把控著溫度,還不能升的太快,不然後面加高的爐體會開裂。
等到外面的爐體完全乾燥發白以後,我往爐膛里加入了大量的木柴。然後把加柴的入口用石板封死,風頓時呼呼往火坑裡灌進去。
爐壁以體感的速度在迅速升溫,不一會陣陣熱浪讓爐壁附近的空氣都扭曲起來,微微顫動。
我把加柴的任務交到了託普的手裡,託普經常和我在廚房忙活,只要告訴它一直往火膛裡面加柴不讓火熄滅,這隻聰明的猴子它便知道應該怎麼做。
我把之前沉澱芋頭澱粉的水缸蓋子揭開,此刻上面的水已經變得十分清澈。
我把上面那層水全部倒盡,芋頭澱粉沉澱得很好,甚至已經變成一個像陶土般的整體。
即便水全部倒出,那些澱粉依舊牢牢粘附在一起。
不過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粘在一起,只是和那些稀泥一樣,因為細膩密質的原因水分被完全壓到了表面,使得芋頭澱粉變得更緊密一些。
我用那根長矛的矛頭先在澱粉上戳出來一個大洞,然後一路往下掏把半乾的澱粉掏的鬆散一些。
只要掏通到底部,把澱粉擠壓的應力破壞掉,剩下的澱粉就很容易被破壞成粉末狀態了。
把所有澱粉搗成粉末後,我開始在我常做飯的那口鍋里加上大半鍋水燒開。
然後把芋頭澱粉用乾淨的木瓢舀出來一邊慢慢加入鍋中,一邊用一雙特製的大號筷子在裡面快速攪拌。
主要是打散那些成塊狀的澱粉團,這個和家裡打雞蛋液有些相似,以前看我姥姥這樣做過,我當時就在一旁給她打下手。
接著繼續往裡面加入澱粉,一直攪拌下去。
最後需要達到裡面半透明的芋頭澱粉能成功掛在筷子上起大片子,才能停止加澱粉。
這時的芋頭澱粉已經達到相對濃稠的狀態,只需停火用小火保持一點溫度溫著就行。
再等一會,透明的芋頭泥表面會開始收水變得不那麼稠像液體,反而是像年糕一樣變得有一些韌性起來。
這時我把手上在事先準備好的冷水盆裡沾了一下,果斷扯斷一大坨芋頭泥,然後往一個被掏空的木頭裡面使勁塞。
木頭下面沒有被掏空,而是被我用弓鑽打出許多的小孔。這時受到擠壓的芋頭泥經過木頭底部的小孔時就成為一條條線被擠壓出來。
成線的芋頭泥突然遇到冷水後,立即就凝固成為像米線一樣,但是更加晶瑩剔透的麵條,用手按上去是qq彈彈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