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則是酯類化合物(如雙草酸二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和熒光染料的混合液。
在未使用時,由於玻璃管的隔離,過氧化氫與酯類化合物不接觸,熒光棒不發光。
當透過彎折、擊打、揉搓等方式使玻璃管破裂後,過氧化氫與酯類化合物發生化學反應。
反應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中間產物,如過氧化酯等。這些中間產物不穩定,會分解並釋放出能量。
釋放出的能量被傳遞給熒光染料分子,熒光染料分子吸收化學能後,電子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
處於激發態的電子不穩定,會很快回到基態,在這個過程中以光的形式釋放出能量,從而使熒光棒發光。
但我覺得這些連弓箭都做不好的土著,是不可能搞出連我都覺得頭疼的,這麼複雜的東西出來。
所以這其中一定有什麼不同尋常的地方。
我看著還在逐漸變得更亮的柔和藍色熒光,感覺像在夢幻中一樣很漂亮。
很快我就在這根發光的棍子上發現了一些端倪,我用手在棍子上沾了一下,發現自己的手指也發出藍色的光,但很快我手上的光便熄滅了。
原來如此!
我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這些土著用的應該是一種會發光的菌。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能在暗處或夜晚發出熒光的菌類,但它們的發光顏色、強度以及分佈等都因菌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而我眼前的這種菌類叫做假蜜環菌。
這是一種會發出藍綠色熒光的細菌,它通常寄生在樹上,以樹木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為營養來源,在熒光素酶和氧氣的共同作用下發出熒光。
之前土著讓我用力揮動手裡的棍子便是讓這些細菌的熒光素酶和空氣中的氧氣充分反應發出藍光。
我不得不佩服這些土著居民的想象能力,看這棍子的結構應該是用許多成乾燥的棕毛製成,這樣有利於那些細菌在裡面繁衍。
那潑上去的液體應該是含有澱粉類的營養液體,比如一些植物塊莖打粉時留下的渾濁溶液。
我手裡的青藍色熒光棒還在持續發亮,那些細菌就像飢餓的野獸在貪婪吸收著營養液。
此刻我身前三米以內的範圍都被明亮的藍色熒光照亮。由於熒光屬於冷光光源的範疇,所以它的照明效率還要高過火把。
此刻一道一道青藍色熒光在夜空中亮起,宛如一隻只巨型螢火蟲在這漆黑的森林裡閃爍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