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90年代幫我老爸趕情敵 第135節(3 / 4)

小說:夢迴80 90年代 作者:雁過寒潭

費同行。因為不要錢, 所以被稱為“白渡橋”。光緒32年,租界工部局在河上另建一間鋼橋,沿用至今, 就是大名鼎鼎的“外白渡橋”。(註釋1)

過了外白渡橋, 蘇州河就併入了黃浦江,從此江流入海,一瀉千里, 浩浩蕩蕩。

如果說蘇州河是上海人的母親, 黃浦江是上海人的靈魂,那麼蘇州河上的那一座座或是木製, 或是石制, 或是鋼製的橋樑,就是滬人心中一座座地堡壘, 是家園的守望。

離家足有五年的趙景聞,終於回到了他心心念唸的堡壘中。

不過代價也是沉重的——父親沒了。

趙景聞家住在蘇州河長壽路橋附近的長樂坊。在工人新村出現之前, 除了有錢人家住的大別墅, 一般上海人都住在所謂“里弄坊邨”裡。

其中住宅條件最最“推板(差)”那就是“弄”了, 就是所謂的棚戶區。早年淮河發大水,江上人家撐著小船、舢板逃命。逃到上海蘇州河灣,河水平緩下來,於是就在此地安營紮寨。

這裡壓根談不上什麼建築規劃,就用自己木板搭建起房子,搶到多大地方就搭多大地方,搶不過別人就螺螄殼裡做道場。最初住在這裡的人大多都是體力勞動者,倒馬桶的,拉黃包車的,十六鋪碼頭上扛大包的……

數量最多的就是“裡”,好比北京所謂“衚衕”。上海有多少個“裡”誰也說不清楚,建德里,明德里,龍昌裡……成千上萬,彷彿棋盤上的星子一般洋洋灑灑。此處住的也都是底層人民,小裁縫,小職員,跑街先生。又或者解放前的舞|女,掮客,包打聽。舊電影《馬路天使》裡趙丹和周璇住的就是“裡”。裡和裡之間道路逼仄,只有腳踏車和黃包車可以進來。

稍微高階一點是“坊”,比如淮海路的淮海坊,大木橋的田子坊。房子面積大,早年甚至配有傭人房,樓和樓之間能進小汽車,住的多是是中等以上人家。

再高階點的就是“邨”了,別看名字叫做“邨”,和鄉下農村可不一樣,都是獨門獨弄的老洋房,市內聯排別墅,後來都成了保護建築,名人故居。

趙景聞家裡在長樂坊,可見條件還是不錯的。

他家祖籍寧波,父母都是寧波人。

都說十個寧波人裡至少有九個人在上海有親戚,這話一點沒錯。其實上海話裡的“阿拉”最早是寧波話,被上海人拿去用了,漸漸地就變成了上海特產了。

不過寧波人不在乎。寧波人大氣,爽快,講起話來乓乓響,一言九鼎。唾沫落到地上,就是一根釘子。

在上海有一句俗語,叫做“寧願聽蘇州人吵架,不要聽寧波人講情話”。因為蘇州話和上海話一樣屬於吳儂軟語。這兩地的人,再加上無錫人,說起話來,就像是蘇州網師園裡的一池子春水,又軟,又糯,又嗲。女孩子一開口,那真是要讓人酥到骨頭裡去。

不說別的,就說過去長三堂子,蘇州姑娘的身價也是要稍微高一點的。人家一開口就是“奴有一段情,唱拔拉諸公聽……”,而不是張嘴就“辣你媽媽不開花,開起花來結冬瓜”的武腔,好像下一刻就要拿出傢伙什來,紅刀子進,白刀子出。

寧波人在上海一般做生意,或者做裁縫的多。寧波裁縫又被稱為“紅幫裁縫”。趙景聞的外公就是紅幫裁縫,到了他姆媽沈春梅這一代,也還是給人做衣服。因為專門做女人的衣服,又被稱作“女紅手”。他外公因為只做男人西裝,所以是“男紅手”。

沈春梅十四歲開始在自家店裡幫忙,十八歲頂門立戶有了自己專屬的縫紉機。和外公兩個一起,一個做男人西裝,一個做女人旗袍襖子,把小店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據說年底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個月可以賺一小碗的黃金戒指。

趙景聞的姆媽從做姑娘的時候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