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不明白露出困惑的神色,哪句話?
“你剛剛說的那句‘為什麼’。”
“這三個字就是我的道。”
為什麼是一切思想的源頭,沒有哪句話比這句話更接近真理。
“探尋真理的慾望就是我的道。”
古稀之年的老子聽到這句話忍不住露出驚訝的神色,他讚歎道:“妙,極其妙!”
他喃喃道:“思道便已近道。”
孔子微微皺著眉頭,目光中透著思索與期許。
他覺得眼前的年輕人似乎很善於思考。
心中便萌生出想要與之深入探討一番的想法。
孔子丟擲了一個縈繞在心頭許久的問題:“如何能解決現狀?”
紀由搖了搖頭,看過去比展望未來更清晰。
分封制從誕生起便自帶諸多劣勢。
它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可不是靠著什麼簡單的治理辦法就能輕易改變的。
那是紮根於社會結構與制度之中的1痼(gu)疾。
孔子聽到紀由這否定的回答,不禁微微垂下眼瞼。
他的心中卻依舊堅定如初,一定可以透過恢復周禮,讓這天下恢復往日的和諧。
孔子喃喃自語:“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他話語裡滿是為了心中理想甘願奉獻一切的決然。
紀由看著孔子眼神裡那不容動搖的堅定,一時間竟有些愣神。
他半懂不懂的時候一直覺得儒有些虛偽。
隨著對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深入瞭解。
其實像孔子等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者們,在闡述自己的思想主張時,是為了找出路。
雖說他們每個人所關注的角度各有差異,思想觀念也是大相徑庭,各自秉持的社會立場更是不盡相同。
可令人奇妙的是,他們在本質上卻又是統一的。
那便是希望天下能夠太平安定。
無論是墨家所留下的平等、互利、兼愛的理念。
還是道家所倡導的真實、自由、寬容的思想。
亦或是法家所堅持的公開、公平、公正的準則。
以及儒家所推崇的仁愛、正義、自強的品德。
它們匯聚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後世民族無比寶貴的精神遺產。
他們本身並不虛偽。
只是到了後世,出現了一些人,他們打著尊孔讀經的旗號,卻全然沒了那份對思想的敬畏與真誠。
他們將儒家的思想當作一種手段,用來謀取私利,達成自己那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原本純粹的哲學思想,在他們的歪曲利用下,染上了濃厚的功利色彩。
儒和儒亦有差距,先秦原始儒學和董仲舒的儒學已經很不一樣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先秦儒家的觀點。
雖然不平等但也對等。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但君不仁則臣可不忠,父不慈則子不孝。
先秦儒家想要的是人人各司其職,遵守規則的和諧世界。
而董仲舒將思想哲學體系變成了工具,儒學成了儒術,思想成了命令和服從。
————————————————
1痼(gu)疾:指經久難治癒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