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溼度把控,到插秧間距講究,再到田間水層深淺變幻,按這上頭指引,錯不了。”
蕭老等人傾身細聽,頻頻點頭,目光在種子與書冊間穿梭,滿是驚歎與期許。
緊接著林逸塵鋪開一方乾淨布帕,將深兩優 5814品種倒出些許,顆顆在日光下泛著健康光澤:“它呀,常規種植畝產就能攀到 1400 - 1600 斤,米質還上乘,煮出飯來,香軟黏糯。
對土壤肥力有要求,可給足‘口糧’,它就卯足勁長,不管是暑熱三伏,還是雨水頻密時節,都能扛住,穩紮穩打紮根、抽穗、灌漿。”
配套書籍上,密密麻麻標註著不同天氣、土質下灌溉、施肥細則,蕭老接過翻讀,手指摩挲書頁,如獲至寶。
林逸塵邊展示邊解說:“早秈 617”畝產能飆到一千五六百斤,結實率高得驚人,一穗沉甸甸掛滿五六百粒籽,像掛滿豐收希望的小鈴鐺。耐旱、耐高溫,還抗倒伏,在坡地、平原都能挺直‘腰桿’長,不嬌氣。”
相應種植指南里,繪圖勾勒出不同地形播種樣式,文字詳述各階段養護關鍵。
還有“兩優 1252”……同樣各具優勢。”
林逸塵逐一道來特性,每講完一種,便鄭重將 20 斤種子、對應手冊交予蕭老,蕭老雙手接過,如捧農業振興的希望火種,助手們忙不迭幫忙收納、標註。
待種子交接完畢,蕭老一行滿是求知慾,又將話題引向抗旱尋源。
林逸塵起身,走到窗邊,遙指村外山林與田野,清了清嗓子講道:“咱這找水源,得眼觀六路、心細如髮。山林是藏水寶地,瞧著草木蔥蘢、綠得鮮亮處,地下往往有水脈,循著山溪舊道尋,即便淤塞,挖開泥石,常能重見清泉。”
他比劃著挖掘走向、引流坡度,“打井也有竅門,黏土厚實之地,水滲慢、蓄得住,是打井佳處;沙土地,水易流散,得深挖、加固井壁。還得觀天象,旱季久了,動物蹤跡、雲層走向,都能暗示水源方位。”
:()四合院,穿越後我成了鄉村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