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作為兩家早年騰飛集團參與建立的晶片製造廠,whzb和whnb這幾年的投入可是海量的,特別是在光刻機和蝕刻機等重要晶片生產裝置的研發上,幾乎可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這些裝置的受眾很小,只有國內外為數不多的幾家晶片製造企業能用得上,屬於小眾中的小眾。
正因為如此,這些晶片製造廠通常選擇自己最熟悉,技術最成熟同時也是業界最知名的那家裝置生產企業所生產的裝置,如此才能保證自家產品的品質和質量。
相比之下,裝置的價格反而是次要選項。
國內在該領域本來就不是很突出,貿然殺入這個領域根本就得不到市場的普遍認可,若非如此,早年國內還算不錯的光刻機和蝕刻機也不可能被進口所替代,實在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內在邏輯令國產的晶片製造裝置很難有生存的土壤。
所以whzb巨資研發的晶片製造裝置的前景可想而知,除了whzb自己用外,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外銷記錄。
換句話說,whzb的晶片製造裝置進口替代計劃不但是個賠錢的買賣,而且還是個賠大錢的買賣。
沒辦法,整個研發投入基數就擺在那兒呢!
基於此,不少國內的經濟學家,業內的知名學者都在批評whzb創始人欒和平的做法,認為這個從小家電代工廠一路發展起來的電子工業領域的梟雄就是個不懂經濟的莽夫,明明可以用更節約成本的市場經濟規律最佳化配置資源,從而撈取跟大的利潤空間。
可欒和平就跟腦袋長了根折不斷,掰不彎的牛皮筋一樣,非要很砸晶片製造關鍵裝置,以至於企業成立五、六年,只有一年盈利67萬人民幣,其餘時間都是鉅虧。
不是沒人看好whzb和whnb這兩家國內少有的掌握著200奈米以下高階晶片製程技術的全產業鏈晶片生產廠,也願意拿著錢來投。
就比如在國內科技圈兒極具影響力的聯想集團,就準備以股權置換的方式,將旗下價值86億人民幣的股票抵押給銀行,換取72億人民幣的貸款,轉投whzb晶片製造廠,以此換取15的股權。
雙方就這筆投資談的是相當順利,可到了技術研發投入這塊,雙方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欒和平堅持每年拿出不少於18億人民幣投入到技術研發當中,其中晶片的關鍵製造裝置的投入不少於總研發費用的一半兒。
九十年代中後期的18億人民幣可不是小數,結果欒和平就跟敗家子兒一樣,往研發這個無底洞裡砸,這讓聯想哪裡受得了。
要知道這18億人民幣的研發費用節省下來,whzb和whnb的財報上每年的淨利潤至少在12億人民幣以上,絕對能亮瞎一眾投資人的鈦合金狗眼。
若是操作得當,這個利潤能在資本市場上撬動幾十倍的槓桿兒,跟開印鈔機沒啥區別。
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聯想集團自然是不同意了,別說18億人民幣的投入,就是一分錢聯想都不相往研發這塊扔。
所以他們要求欒和平取消所有的研發費用,終止一切研究專案,如果需要等資本市場撈到錢了,拿著票子去世界各地買就是了。
可這個提議卻被欒和平拒絕了,雙方的分歧太大,一來二去就談崩了,聯想集團不但撤資,而且還撂下一句狠話:只要欒和平在一天,whzb和whnb兩個廠子就別想從資本市場上得到一分錢。
當時的聯想集團影響力那叫一個大,這句話不能說把欒和平透過資本市場融資的道路給堵死吧,但實實在在的阻力卻不小。
再加上其他幾個投資機構在欒和平堅持高額研發投入的要求下鎩羽而過,欒和平及其創辦的whzb和whnb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