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更靈活,適應性更強,加工品類更多。
因為就在他們吃驚的時候,之前的那塊2米長的蒙皮部件已經加工完畢,換上了並不是同品類坯料,而是一款12米長的斜三角蒙皮坯料,顯然是機翼或者是尾翼上的東西。
但這不是重點,關鍵是整個裝置既沒有更換夾具,也沒有重新編訂複雜的加工程式,只是利用吊裝裝置安放好後,鉚接探頭在上面晃動片刻然後就連珠炮似的砰砰~~~的開始工作,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半點兒拖延的意思都沒有。
這也就罷了,令裡克爾松更加吃驚的是在進行某個重要部位鉚接時,原本的鉚接探頭忽然偏轉,換成一個兒臂粗的全新探頭,隨後聲音變的沉悶,但打進去的鉚釘卻比之前粗大了不止一倍。
“這是……應力波鉚接?也可以實現全自動轉化?”
讓·貝克見到這一幕已經不是驚呼,而是差不多嘶吼了,要知道從美國人那裡得到應力波鉚接裝置,空客公司立刻聯絡諸多裝置供應商,開始研究怎麼才能把這項技術應用到全自動鉚接裝置上。
畢竟空客的兩臺五軸大型鉚接裝置只能做機械鉚接和氣動鉚接,應力波鉚接根本沒法做。
所以遇到需要應力波鉚接工藝時,空客不得不停下五軸大型鉚接裝置的生產,撤下部件,用最傳統的辦法,把應力波鉚接做完,才能繼續自動化的鉚接工序。
正因為如此,空客非常想將應力波鉚接技術整合到兩臺五軸自動化鉚接裝置上去。
然而歐洲的機械專家搗鼓了大半年也沒將這個設想實現,原因很簡單,因為鉚接工藝不同,鉚釘的質量、規格不同,空客找不到一個能夠分別定位不同鉚釘的測量標準和技術方案。
如此一來,兩臺五軸自動化鉚接裝置看著很光鮮,可隨著應力波鉚接工藝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空客手裡的兩臺裝置逐漸淪為半自動化的鉚接機,除了騙騙媒體和大眾,就只剩下自欺欺人了。
空客原以為這項技術難題怎麼也要五年之後才能有些眉目,世紀之交才能有個初步成果,便不再急切,準備打持久戰,結果萬萬沒想到,中國的騰飛集團不但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還成功的應用到實際的生產,這對本來看不起騰飛集團的讓·貝克等人來說,真的不是震驚,而是震撼了。
於是讓·貝克二話不說就拿起相機,剛準備按快門,就聽旁邊的劉純用帶著濃重滬市口音的英語慢悠悠的說道:“一張照片五百萬美金,畢竟我們不是波音,你們怎麼抄都無所謂,我們騰飛集團家小業小的,經不起你們肆無忌憚的抄作業,再說了,你們空客那麼厲害的企業,還能看上我們的東西?傳出去這得多丟臉啊~~”
一句話,讓準備按快門的讓·貝克頓時僵在那裡,老臉頓時羞紅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