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皮抽動了兩下旋即拿起旁邊的那份《叉叉叉航空評論》,大略的掃了兩眼,總有種日了狗的感覺。
白天剛剛結束的新聞釋出會上,fc—21戰鬥機可是露了大臉的,結果他這邊剛剛把fc—21戰鬥機的知名度開啟,石軍主辦的《叉叉叉航空評論》,就把fc—21戰鬥機做為主要物件,推出一份專刊。
從裡到外幾乎是fc—21戰鬥機扒了個乾乾淨淨。
沒辦法相較於其他人看fc—21戰鬥機雲裡霧裡,石軍這個曾經永宏廠的主要領導,被老一輩給予厚望的年輕航空專家,對這個機型卻一點都不陌生。
原因很簡單,想當初永宏廠承接總部艦載機專案的時候,可不是在一棵樹上吊死,而是推出了幾個不同的子型號,從中優中選優,確定最終的艦載機方案。
其中一個是單發的輕型戰鬥機方案;另一個則是雙發的中型機方案。
當時海軍傾向於雙發方案,認為雙發中型機安全性更高,更適合海上的惡劣環境;但總部則中意與單發的輕型機,原因也很實際,那就是單發輕型機的綜合成本更低。
永宏廠作為主要研製單位兩邊都得罪不起,那就乾脆將兩個方案都做出來,然後進行風洞測試,最後專家論證時讓上級自己決定。
就這樣永宏廠當時做的艦載機不是一套方案,而是兩套方案。
只不過莊建業當時參與的是第一套的輕型戰鬥機方案,後面的雙發中型機由於種種變故被調離崗位沒參與上。
但石軍卻因為領導的賞識,可是對兩個方案都有涉獵,甚至後來由他單獨支援雙發中型機的設計和論證。
不過隨著艦載機專案的下馬,無論是那個方案最後都成為所謂的“技術儲備”,並隨著騰飛集團併購永宏廠,一併接收了這個機型的初始設計與理論資料。
其中最為成熟的單發輕型戰鬥機,最終發展成為殲教—7ax,成為中國騰飛手中輕型戰鬥機的代表作。
而另一個雙髮型雖然成熟度較低,但卻有著極強的潛力,被中國騰飛作為中型戰鬥機的平臺給保留了下來。
只不過這款機型並沒有如殲教—7ax一樣直接推向市場,而是以驗證機的方式繼續進行打磨。
這便是中國騰飛手上“真龍”系列驗證機的由來。
從真龍1到真龍2,內外的氣動佈局做了深刻的改進和調整,但這些東西糊弄糊弄外行還可以,對於石軍這種曾經參與過兩型作艦載機設計和初期論證的資深航空從技術工作者來說,就如同看皇帝新裝的那位小男孩,根本沒有秘密可言。
只不過這樣一來,就讓好不容易開啟局面的莊建業有些被動了,底褲都被人扒光了,接下來該怎麼辦?總不能赤條條的就這麼狂奔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