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航空母艦重要的配套工程得以優先發展。
這要是放在十幾年前,艦載機專案只能交給騰飛系,因為當時只有騰飛系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研製經驗。
可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九十年代中後期多用途戰鬥機概念的興起,陸基戰鬥機與艦載戰鬥機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最典型的便是法國的“陣風”系列戰鬥機,空軍的a型與海軍的c型都是在“陣風”的基礎型號上發展出來的,只不過海軍的c型根據艦載機的特點做了些許的增強和適應性改進罷了。
還有美國正在研製的f—35系列戰鬥機,更是多兵種聯合作戰飛機概念的集大成者。
而各主要大國紛紛在多用途戰鬥機概念上如此執著當然是有現實的好處,其中最大的一項便是可以減輕後勤壓力,做到海、空軍零備件和維修保養的一致性,從而降低後期使用成本。
落實到戰機的研製生產端,就是打破固有的海航裝備與空軍裝備的界限,讓一些原本成熟的空軍作戰飛機也有機會透過適應性的改進和調整成為海軍艦載機的可能。
就比如說成功航空集團這次用於海軍十五號工程招標的備選型號,就是在十號工程基本型基礎上升級而來的殲—10j。
相較於殲—10a,殲—10j增大了翼展面積,強化了起落架的強度,設定了尾部阻攔索掛鉤,並更新了機載電子裝置,同時在機體關鍵部位選用抗腐蝕材料,從而令整體效能提升一大截。
唯一不足也就是發動機,沒辦法,殲—10j在如何由陸向海的改進,也擺脫不了單發這個基礎結構,而海軍對於自己的第一款艦載機明顯不想湊合,正因為如此,成功航空集團的殲—10j儘管進入到競標的最後階段,但所有人卻知道,殲—10j只不過是個陪跑的打醬油型號。
因為海軍方面早就明確說了,他們的艦載機必須雙發,如此才能保證突發狀況下的飛行安全。
正因為如此,海軍的十五號工程的招標實際上就是在中國騰飛的fc—21和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殲—11改之間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