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上也的確如此,這種靠著地下廢棄礦洞作為空氣儲能空間,利用壓縮機注入壓縮空氣,然後帶動燃氣輪機運轉發電的電站便是地下礦洞空氣儲能電站。
這類電站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將廢棄的鹽礦、氣礦、油礦甚至是其他堅硬的金屬礦藏遺留下來的廢棄地下礦洞、空腔充分利用起來,使其成為大型高壓空氣儲藏罐,進而利用這些壓縮空氣進行發電。
如此一來不單將這些廢棄的礦藏重新利用起來,避免部分地方因為礦業凋敝而造成的經濟衰退,同時還能夠防止地下礦藏開採後對地質結構的破壞,導致一定程度的地面沉降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這類地下廢棄礦洞作為空氣儲能電站環保效益特別好,這不單單是將廢棄礦藏重新利用達到對環境的集約性,更重要的是這種利用空氣壓縮發電的模式會極大的降低碳排放量。
可以說是一種集經濟效益,環保效益,社會效益於一體的新型能源模式。
正因為如此,歐美對這項新能源專案十分看好,從七十年代便投入研究,然而看好歸看好,但想要將其大規模推廣卻並非容易的事。
若不然,二十多年間整個西方世界除了德國和美國各建了一座地下廢棄礦洞作為空氣儲能電站外,就再沒有第三家。
是其他國家不想要嗎?
不是不想,是沒能力要。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其他國家根本就不具備高熱效比的燃氣輪機,導致這類儲能電站的發電效率只能維持在25到38之間。
要知道一般的火力發電站都效率都已經達到45以上,且因為技術成熟,造價十分低廉。
地下廢棄礦洞作為空氣儲能電站不但造價昂貴不說,效率只有火力發電的一半兒,價效比低得令人直喊爸爸。
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這麼不划算當然沒人願意投。
當然了,德國和美國除外,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工業燃氣輪機技術領先世界,能夠做到50以上的熱效率,這才能讓地下廢棄礦洞作為空氣儲能保持收支平衡,體現經濟效益。
不過這類燃氣輪機無不是美、德兩國的技術結晶,雖然不限制出口,但因為其專用性,導致售價極高,一般國家根本就承受不起。
然而就是這麼一項被美國和德國高度壟斷的領域,如今卻被中國給打破了,這說明什麼?
很簡單,中國的工業燃氣輪機的熱效率已經達到了美國和德國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