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軍內大領導突然來此,任誰都得百分之兩百的重視,更何況就算軍內大領導不來,只要莊建業過來,俞教授無論有多忙,都會抽出時間親自陪同。
要知道在俞教授這裡可不是誰都能享受這種待遇的,旁的不說俞教授無論是資歷還是級別在國內風洞尤其是激波風洞領域那可是權威級的存在。
早年師從於國家導彈之父錢老,從事彈道導彈的技術研究,後來聽從導師的意見,轉投近地空間的氣動物理研究。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國外反導導彈技術方興未艾,尤其是前蘇聯a—35反導導彈防禦系統正式部署服役更是刺激了世界各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
當時的國內介於國內外的新式,同樣上馬了一批反導導彈的研發專案,其中反擊一號反導導彈和先鋒一號反導大炮便是當時反導方面的兩大核心繫統。
然而無論是反擊一號還是先鋒一號都需要對近地空間的氣動進行研究和試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上級抽調俞教授等一批骨幹開始進行激波風洞的研製工作。
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七十年代末研製成功第一代激波風洞,可以模擬2到7馬赫狀態下的飛行器的執行情況。
如果沿著這個路線走下去,國內在激波風洞方面還會不斷進步,最終完成20馬赫左右的大型激波風洞建設。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大地的同時,諸多軍工專案卻迎來了難熬的寒冬。
後續的激波風洞計劃便在這個時期連同反擊一號和先鋒一號等一大批耗資巨大的專案一同下馬。
專案雖然下馬,但俞教授個人的待遇還是不錯的,畢竟在六七十年代俞教授的貢獻擺在那兒呢,即便沒有完成反擊一號和先鋒一號沒有完成,但國內的遠端運載火箭的諸多技術確是靠著第一代激波風洞完成的試驗定型。
正因為如此,失去專案的俞教授並沒有被束之高閣,而是被調入京城,擔任某研究的負責人,轉過年又升任為國防科工局專管航空航天氣動領域的技術負責人,一躍成為技術領域的領導。
如果是其他人,估計就這麼躺在功勞簿上一直等到退休安享晚年,可俞教授卻是個特別軸的人,尤其是看到世界各國都在高超音速和超高超音速方面持續發力,生怕國內在這方面一步落後步步落後的俞教授不斷的向上級建言,重啟激波風洞專案。
那時國內一分錢都要掰成八瓣兒去花,哪有錢去投這樣大的吞金獸?
更何況就算有錢,以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也不可能在這個領域砸錢,畢竟那時跟西方正是蜜裡調油的時候,沒化劍為犁就不錯了,怎麼可能繼續鑄造新的利劍?
有這份錢多解決解決現實的民生問題,看齊西方發達國家的幸福生活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