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時業內人士才算明白,莊建業當初為什麼會把人見人煩,毫無價值的滬南航空製造廠給收入囊中,原來早在當年空軍就已經著手擴充自己的戰略運輸機機隊。
結果當時空軍一番調研後發現,國內的產能實在有些拉胯,航空工業集團的運—8系列就不說了,說多了都是眼淚。
關鍵是中國騰飛的運—18nb同樣不如預期,這也是沒辦法,騰飛秦嶺南麓廠民用的支線客機、改進的特種飛機以及軍用運輸機放在一起生產不說,而且相互之間的排期還非常的彆扭。
至於原因也是無奈,中國騰飛發展至今雖然沒有歷史包袱,但同樣也沒吃到歷史紅利。
就比如說土地,中國騰飛根本就沒法子跟那些從建國時就起家的老航空生產廠比,偏偏那些適合航空製造業落地的好地方都被老廠子佔去了,中國騰飛想要新建一個大規模的航空製造基地,轉移產能都做不到。
偏偏這個時候,航空工業集團將滬南廠當成包袱甩出來。
裝置、人員、管理什麼的都不重要,關鍵是滬南廠自帶了徽省提供的大片土地,而且徽省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好,向東可借力魔都的經濟火車頭,向西能夠依託九省通衢的便利,自身的高校水平也非常優秀,可以說是天生的航空製造基地。
於是莊建業在得知空軍不滿國內航空製造方面的產能,準備再從俄國進口一批伊爾—76應應急後,便主動找到了空軍,希望他們能夠給中國騰飛一到兩年的時間。
空軍當然不可能親信莊建業的承諾,莊建業也不含糊,直接給了空軍一份對賭協議,承諾在一年半的時間裡釋放秦嶺南麓廠的產能,使其成為空軍大型運輸機的專用生產基地。
如果完成不,將向空軍支付伊爾—76運輸機的全部採購費用和維護保障費用。
隨後拿著空軍的對賭協議找到徽省地方政府,聯合當地的高校和職業學校,引入地方資金的同時也解決了職工隊伍的來源問題,隨後便是注入啟動資金,運作融資上市。
一番操作下來,莊建業只用了區區20億人民幣的資金就撬動規模上千億的宏達專案,從而完成了軍民複合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