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正因為如此,泰國對高原鷹pro方案進行一系列評估後,很快便同意與騰飛集團合作,並在即將成立的航空航天部的幾位領導見證下,簽署框架協議。
成立泰國皇家宇航工業公司。
由騰飛集團提供技術和裝置,佔股326;位於特區的招商銀行投資一千兩百萬美元,佔股184,李斯特負責的麥道(中國)分公司提供部分技術和美國faa航空許可准入,佔股112;泰國方面出資三千八百萬美元以及工人隊伍,佔股378。
總體來看泰國是泰國皇家宇航工業公司的絕對大股東,可實際上絕對的控制權牢牢的掌握在騰飛集團的手裡,很簡單,出資入股的招商銀行先不說跟騰飛集團同屬於國內企業,本就有著守望相助的責任,就算沒這層緣由,騰飛集團是招商銀行大股東的事實,也讓招商銀行那184的表決權緊握在騰飛集團手裡。
不僅如此,麥道(中國)分公司看似公正,實際上屁股也是坐在騰飛集團這邊的,這其中李斯特起了很大的因素。
如此林林總總合在一起,實際上等於騰飛集團沒付出任何代價就白得了一個飛機制造廠不說,要是仔細算下來,還白賺了三千多萬美元。
要知道騰飛集團的投入的多是技術,畢竟真正的核心產品是高原鷹pro,說是雙方合作研製,實際上完全是騰飛集團一家在忙活。
沒辦法,機型都做完了靜力測試,開始試飛了,所以所謂的合作研製只不過是個好聽的噱頭罷了。
正因為如此,光整套飛機的設計、製造工藝就作價兩千六百萬美元,剩下的部分用裝置去填補。
莊建業二話不說,五套核心總裝裝置按成本價就交給泰國。
泰國感動的差點兒沒哭出來,趕緊安裝,至於其餘配套裝置準備從歐、美髮達國家採購。
然而等這幾套裝置全都除錯完,準備上其他裝置後才發現,歐美裝置先進是先進,卻無法跟這五套核心總裝裝置配套。
於是趕緊找騰飛集團,看看有什麼辦法能解決。
莊建業的辦法很簡單,領著泰國人在騰飛集團的飛機生產廠轉了一圈,然後……三千多萬美元飛機總裝裝置就這麼輕鬆出手了。
當然,泰國人也沒有吃虧,雖說莊建業沒有把壓箱底的脈動式生產線賣給泰國,但卻給泰國皇家宇航工業公司提供了中配當中的最佳組合,並且價錢也十分公道。
要知道歐、美同類產品至少要一億美元以上,騰飛集團只要了三千多萬美元已經非常良心了。
泰國方面本來對於採用中國技術使用中國裝置就沒有多少抗拒,反倒是覺得騰飛集團這麼做很符合市場規律,企業嘛,當然是以賺錢為第一要務,不然天天談理想,講大勢,那還是企業嘛?那叫大騙子。
所以泰國方面非但沒反感,反而覺得跟騰飛集團合作很安心,因為騰飛集團是個純粹的企業,不是那種摻雜太多糾葛的四不像組織。
於是雙方的合作愈發深入,等到第三份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後,原本的高原鷹pro更名為t—9暹羅鷹專案。
至此整個合作專案算是正式落地。
泰國方面整個過程表現的極為積極,騰飛集團對此極為理解,因為泰國在某些方面來說跟國內尋求麥道合作大型客機的心情一樣,都想透過合作專案,完成對目標領域的技術積累。
但現實卻是麥道不可能給國內任何核心技術,同樣的騰飛集團也不會把吃飯的傢伙事兒全都教給泰國人。
正因為如此,所謂的合作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一切的一切只不過握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實體壓縮成本,攫取更大的利潤罷了。
但這些道理具體操作的騰飛集團自己知道,不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