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更為先進的,也是迄今為止適應性最強的自動鋪絲機。
以此來解決航空器和航天器上覆雜曲面結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的鋪放加工。
在這方面,美國波音走在最前面,在八十年代中期就開發出能夠實際應用的自動鋪絲機,到了八十年末,波音將該技術轉讓給美國的3i公司,使其實現商用化,至此自動鋪絲機這項碳纖維複合材料最為頂尖的加工裝置便被美國所壟斷。
於是從九十年代開始,波音、洛馬、諾格等航空航天巨頭可以肆無忌憚的增加碳纖維複合材料在航空器上的用量,根本不考慮會不會因為解構形狀而無法加工,因為美國人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製造工藝上的突破,就可以為所欲為。
什麼波音777,波音787,f—22,b—2想造就造。
相比之下,歐洲就沒這麼隨心所欲了,他們只停留在自動輔帶機階段,特別是西班牙和義大利,這兩個國家在龍門式自動輔帶機上技術和經驗甚至比美國還要強上一籌,可惜的是,他們在自動鋪絲機上被美國甩開,因此,在航空製造上總是被美國壓半拍兒。
俄羅斯,包括沒解體前的蘇聯,在碳纖維複合材料上本就不如歐美,專業加工裝置方面就跟不說了,早就被甩開十萬八千里,目前只具備自動纏繞機用於遠端導彈的生產。
國內的情況跟俄國差不多,只具備少量的自動纏繞機,可以實現遠端導彈彈體的自動化生產,其餘的需要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地方,幾乎100都是用人工來生產,不但效率低,良品率不高不說,總體的成本還居高不下。
更重要的是生產週期長。
不說別的,美國生產一副f—22的複合材料垂尾只需2個操作員3個工作日,國內生產比垂尾小數倍的蘇—27水平尾翼卻需要四個8人班組三班倒一個星期才能做出來。
2個操作員3個工作日vs四個8人班組三班倒一個星期
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正因為有著如此巨大的優勢,國際航空航天業內將自動鋪絲機稱為航空航天霸權,因為一旦擁有這樣的裝置,就可在航空航天製造領域具備無可睥睨的技術優勢。
而現如今只有美國具備這樣的霸權,換句話說,只有美國在麻將桌上打一次贏一次,其他人連贏的機會都沒有。
老韋作為軍事科學院專門從事航空航天應用生產研究的專家,本以為這輩子都與這種航空航天霸權無緣,結果聽莊建業這麼一說,老韋敏銳的感覺到,似乎自己國家也能在麻將桌上小胡幾把,但又有些不確定,便顫巍巍的小心問道:“小莊,你們真做出自動鋪絲機了?”
莊建業誠懇的點頭:“是的,要不各位首長一起去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