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當然了,以騰飛廠今時今日的地位,莊建業只要在京城走動走動,新廠房所在地方還真不至於如何如何,至少保證新廠房順利投產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這要是放在以前,莊建業該找人找人,該走動走動,雖不說能與新廠房所在地方有多少的關係,但保持相安無事還是能做到的。
問題是騰飛廠準備做有人駕駛飛機,這就遇到一個無法破解的難題,那就是自身的資質問題。
要知道無人機與真正的有人駕駛飛機,雖然都叫飛機,但本質上卻截然不同,無人機因為是遠端遙控,不存在操縱者的安全問題,所以能夠做得更加大膽。
但有人駕駛飛機卻不行,稍微出格一點就是機毀人亡,因此有人駕駛飛機的准入在世界範圍內都十分謹慎,可不是說我有技術、有廠房就能弄的。
在這方面,國內的現有制度更為嚴格,那個廠依託那個飛機設計研究所,生產那個型號都規定的死死的,完全是按照上級的計劃指令走,沒有半點逾越的空間。
以至於幾十年後的國內航空產業格局也沒太多的變化,東北的殲—11系列只在東北生產;西南的殲—10系列也沒聽說在其他地區佈置生產線;西北的殲轟—7,一輩子都是西北出產。
至於新型號就更難了,不但需要部委稽核,作為典型的軍民兩用產品,還需要報備部隊,然後組成聯合專家組對新型號稽核調研,這一步過關之後,就是對新型號的技術論證,各種改進的意見、調整的方向、需要增加的功能。
如是一些列不可抗拒的指令性建議能堆的人喘不過氣,然後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至於什麼時候能改好,試飛,沒人知道。
當然,這都不重要,因為以如今騰飛廠的情況,上新型號估計連第一關的部委稽核都過不去,因為一個硬性指標,飛機研究所騰飛廠沒有,飛機的各項測試裝置騰飛廠也沒有,有人飛機的生產經驗騰飛廠更沒有。
啥啥都沒有,部委憑什麼把新型號交給你?
更何況全國那麼多可以生產有人駕駛飛機的航空製造廠各種配套十分齊全,就算部委保持中立,這些個等米下鍋的航空製造廠也會如同聞到魚腥味兒的貓,必然是爭的頭破血流。
自己有幾斤幾兩,莊建業還是很清楚的,搞新型號,以騰飛廠如今的能力真的很吃虧,與其如此,還不如依靠老型號,做些適度的維修和區域性的改裝,以便調整廠裡的人員結構和人才隊伍,逐步適應有人駕駛飛機的整套設計、研製、生產和製造流程。
莊建業將這個想法上報部委,結果得到的答覆是,依照上級對國內航空工業統一的部署和要求,騰飛廠只作為無人機領域的專業生產廠。
就這麼一句話,就把騰飛廠給限制的死死的。
當時莊建業在京城除了其他的事情外,最重要的就是跟部委協調,看看能不能讓出個型號,給騰飛廠練練手。
結果自然是很不理想,因為這不單單涉及到各個航空製造廠的利益分配,同樣也牽扯國家層面的產業佈局,以莊建業的小身板兒還左右不了這麼大的局面。
怎麼辦?當然是請外援了。
新建廠房所在地方橫看豎看就非常合適噹噹這個外援,這不單單是該地方在經濟政策上很積極,更重要的是該地方出了不少解放戰爭時期的老戰士、老幹部,在莊建業夠不到的層面有很大的影響力。
找到合適的人選,剩下就是該投其所好了,不就是拉攏外資嘛,就跟誰沒有馬甲似的,行動者航空系統公司,純種的日耳曼後裔,不比什麼狗屁港商要強的多?
當然了,莊建業怎麼也要尊重一下港商的投資熱情不是,都是為經濟發展做貢獻嘛,四千六百萬港幣怎麼能浪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