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基,我想你應該清楚,我們把nb—66電化學裝置的專利以9億美元的價格轉讓給你們可不是為了幾個臭錢,而是以此來換取日本在我們國內加入世貿組織談判中,允許我們對航空產業扶持為條件,才做的利益交換而已……”
話音未落,莊建業目光上下打量了機基步長一番:“你不會真的把這事兒忘了吧?”
“當然不會忘……”機基步長依舊禮貌的說道:“可也正因為如此,我並不希望在您面前顯得太過強勢,以免讓您對我本人,對小林化學以及我們背後的美國金融資本產生不好的印象。”
機基步長態度很誠懇,但說出的話卻無比的刺耳。
事實上向日本轉讓電化學裝置專利技術,可不是真的為了那9億美元的外匯,而是當初國內與日本就加入世貿組織談判過程中,關於國內航空工業補貼問題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要知道日本所謂的“航空製造業”是跟美國的航空產業深度繫結的,正因為如此,在與美國達成正式協議前,日本便成為美國航空巨頭們最好的馬前卒,因此在國內補貼航空工業的問題上,日本可謂是相當強硬,要求國內完全取消補貼的同時,給予其他外國廠商公平的市場環境。
說法看似充分,也很高大上,更符合經濟學規律,可問題是國內的航空產業整體發展還不健全,很多方面都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如果沒有國家的補貼,別說跟國外的航空巨頭競爭,就是能不能維持下去都是個問題。
不說別的,騰飛集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麼多年真正的航空產品除了無人機和小型飛機外,其他機型根本就不賺錢,能夠堅持到現在,還不是國家每年的補貼維持的?
如果去掉的話,騰飛集團就等於斷了動脈管,就算不死也得丟半條命。
這還是國內效益不錯的騰飛集團都扛不住補貼的取消,就更不用說其他廠裡,下場並不比印尼國家航空工業集團強到哪裡去。
屆時國內的航空工業只能用名存實亡來形容,下場並不會比日本相關產業好到哪裡去。
所以在這點上,國內同樣是咬定不放,如此雙方就僵持起來了。
若是其他國家,可能這事兒還得僵持很長時間,但日本這個民族跟其他國家不同,總喜歡檯面一套,臺下又一套。
再加上經濟停滯,日本急需開闢新產業以便給經濟提供新引擎,於是從九十年代中期便以三菱為核心,聯合住友、石島播磨、三井等大型工業財團,準備上馬rj支線客機專案,期望透過打造一款90座的窄體支線客機,令日本在半導體之外,開闢出一條航空產業鏈。
偏偏日本國內市場狹小,無法滿足rj支線客機專案的與其前景,只能投向海外市場才能獲得超額回報。
中國作為經濟潛力極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然成為日本航空工業界夢寐以求的海外市場,於是日本便私下提出,只要國內能夠開放rj支線客機的市場,他們便會在補貼的問題上讓步。
國內這邊一聽,這要是不答應那不成傻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