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內載油62噸,有效載荷6噸……還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這水平……實在是……”
來自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領導不禁喃喃自語,只不過越說越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其實不止是這位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領導,就算是空軍航空兵部隊的首長和領導聽了莊建業剛才的介紹也都是一個個瞪大了眼睛,覺得非常震驚。
眾所周知,垂直起降戰鬥機因為獨特的起降方式和氣動佈局內部的載油量和載彈量簡直不忍直視。
就拿眾所周知的英國“海鷂”戰鬥機來說吧,內部的載油量只有2噸多一點兒,最大的載彈量也不過2噸左右,這還是採用短距起飛時的資料,要是使用垂直起降的話,載彈量還得減少一半兒,只剩下1噸的有效載荷。
作戰半徑更是不忍直視,超低空突防的話連300公里都不到,即便是執行戰場遮斷的高—中—高作戰剖面的話,也就勉強能達到800公里的作戰半徑。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海鷂”戰鬥機根本不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即便後期美國在“海鷂”的基礎上魔改出海軍陸戰隊專用的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算是將資料提升了不少,但腿短,載彈量小,任務彈性差,速度慢的特點依舊沒有質的變化。
也正因為如此,美軍一直尋求av—8b的替代機型。
不過相較於英國的“海鷂”以及後續美國人魔改的av—8b,蘇聯時代列裝的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就更加不堪了,不但航程短,載彈量小,安全性還很差,基本上與飛行的棺材等同。
基本上除了能在航母甲板上垂直起降外找不到任何值得稱讚的地方。
即便是其後續機型雅克—141,除了在速度上能夠實現超音速飛行,以及獨創的三軸承旋轉向量噴口外,其他方面的改進同樣不大。
然而這些幾乎在業內成為垂直起降戰鬥機鐵律的固有缺陷,在中國騰飛的垂直起降驗證機這裡似乎被完全打破。
58噸的空重,62噸的內載油,6噸的有效武器載荷,三個關鍵資料幾乎是1:1:1的關係,先不說內載油是“海鷂”的三倍,也不說有效的武器載荷是魔改後的av—8b的兩倍,單說這1:1:1資料,就將中國騰飛在航空領域的深厚功底顯露無疑。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場的有不少首長和領導在航空兵部隊打熬了半輩子,說是飛行器的行家也不足為過,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看問題的角度與普通人完全不一樣,內載油和武器的有效載荷幾乎與飛機的空重等同,說明什麼?
一般人或許覺得就是資料美觀點兒,讓人心情愉悅而已。
可在這些部隊首長和領導眼裡,卻意味著中國騰飛的垂直起降驗證機擁有著超一流的氣動佈局,令人驚歎的結構總量控制以及十分澎湃的動力輸出。
三者少一個,都做到三個關鍵資料幾乎是1:1:1的程度。
事實也的確如此,中國騰飛在設計垂直起降驗證機的時候就定下兩個關鍵性的指標,一是平均1200公里的作戰半徑;其次便是至少5噸的有效武器載荷。
要知道這個指標別說是垂直起降戰鬥機了,就是固定翼艦載機這個資料都不低,因為在無彈射器輔助的情況下,光靠滑躍式起飛的話,艦載機根本無法做到滿油滿彈,平均1200公里的作戰半徑和至少5噸的載彈量已經和俄羅斯的重型艦載機蘇—33的航母日常狀態處在同一水平。
那要知道蘇—33可是在蘇—27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艦載作戰飛機,是除了美軍f—14外,世界範圍內唯一的重型艦載戰鬥機。
若是中國騰飛搞一個蘇—33的仿製版也就罷了,結果卻要弄個垂直起降戰鬥機,而且基本指標要比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