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是的,中國騰飛的確是具備研發工業機器人的能力,畢竟中國騰飛在系統控制,精密機械等領域已經是世界一流水準,再加上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工業機器人這東西對中國騰飛來說真的不是什麼難事兒。
關鍵的問題是做出來的東西究竟能不能在市場上獲得認可,賺到錢而已,畢竟在某些關鍵零部件兒的成本實在是高得有些離譜。
就比如說nb—36p型工業機器人內所使用的諧波減速器,主體材料是應用在直升機減速器上的碳化矽,內部的耐磨件兒則是使用了應用在航空發動機上的鎳基合金材料,而為了減輕nb—36p型工業機器人的結構總量,另其動作更加靈活,外殼和基座則大量使用了碳纖維以及鈦合金等材料。
就連配套的抓手和切削刀具都是高強度耐磨陶瓷複合材料製作的高強度機加工用具。
這一套下來,不算內部所使用的專供航空、航天控制系統的執行軟體和先進演算法架構,以及接入中國騰飛工業大資料帶來的便捷所產生的鉅額費用。
光是各類先進材料的成本和加工費用就是個天文數字。
也正因為如此,類似nb—36p型工業機器人這樣的產品,中國騰飛根本就沒辦法做成低端貨,沒辦法,單憑這些材料要是做成低端產品那才叫暴殄天物呢。
所以中國騰飛一開始瞄準的就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太空梭上的那套太空機械臂,因為只有這類高階貨,才值得那麼多價值不菲的材料。
更何況,國內重新修訂的載人航天工程,已經將空間站納入其中,而作為空間站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靈活多變的太空機械臂自然不可或缺。
國際空間站上所使用的“加拿大”2型太空機械臂就已經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因為具備這類機械臂的空間站不但具備良好的自我維修能力,更重要的是面對與自己對接的宇宙飛船等航天器也有了更加安全和高效的接納手段。
當然了,偶爾排除個“太空垃圾”,抓個“報廢衛星”啥的也不在話下,總而言之這玩意對於空間站來說,就等於是自己的觸手,可以在外太空隨心所欲的搖擺。
而除了空間站以外,未來載人登陸月球,甚至是火星,這類太空機械臂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裝置,也正因為如此,研製這類太空機械臂對國內的載人航天,甚至是未來的深空探測都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所以國家航天局早在2005年便開展了此類裝置的可行性評估,結果很不盡如人意。
太空機械臂本質就是一種工業類機器人的全面升級版,畢竟工業機器人說白了也就是一條機械臂,只不過工業機器人叫起來更加高大上和富有科技感,實際上從基礎上來說區別並不大。
可問題是,當時的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連萌芽都算不上,到是有幾個相關方面的初創公司,但至多也就是搞個diy,或是幫助進口國外品牌的企業做些控制軟體的破解業務,總體上徘徊在似暗非暗的灰色地帶苟且偷生。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國內缺乏工業機器人的市場環境。
不說別的,但就中國騰飛一家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就佔到國內全部工業機器人的8725。
也就是說,刨去中國騰飛的近萬臺工業機器人,全國加起來還不足3000臺。
之所以會如此至少,原因無他,人力過於便宜而已。
按照當時的人工成本,一臺進口的工業機器人足可以僱傭三個班組的工人,都是些枯燥的重複勞動,三個班組724小時下來非但不比工業機器人差,反而產量更高。
最關鍵的是,工業機器人買回來你得給他電,你得給他油,你得給他維修保養;而工人呢?除了微薄的工資和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