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莊建業剛開始還沒反應過來,嘴裡還嘟囔著飛行機械研究所是什麼,但下一刻便意識到,那不就是搞飛機控制和傳動的機構嘛,連忙便說:“可以呀,你……喂……喂……喂……”
餵了半天,聽筒內再也沒反應,這才發現林光華那貨早就把電話給結束通話了。
放下手裡的聽筒,莊建業靠在椅子上,想起下午上班兒時市委打過來的電話,以及剛才林光華的匆忙通知。
閉著眼睛想了一會兒,等睜開眼睛便衝著隔壁喊了句:“小秦~~”
……
郭曉波坐在前往二十三分廠的吉普車上,微閉著雙眼,看不出喜樂。
與之相比,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林光華顯得很興奮,對此郭曉波有些見怪不怪了,每一次他們到某個廠考察或者參觀,對方的廠幹部都是這樣,原因也可以理解,無非是想得到他們研究所的技術支援。
沒辦法,作為國內僅有的兩家研究飛行控制的研究所之一,郭曉波所在的研究所可以說在國內航空業界的地位十分超然。
因為飛機想要飛得好,飛得穩,飛出設計師制訂的指標,就需要在飛行控制方面下功夫,只有如此飛行員才能做到人機合一,在空中做出各種絢爛的動作。
所以在航空業界也把飛行控制比作飛機的神經系統,試問那架飛機能缺了神經系統?
在外人看來,飛行機械研究所段位高,受尊重,待遇似乎還不錯,只要弄出一套飛行控制系統,就能吃好幾年老本兒。
然而別人不知道的是,外表光鮮的飛行控制研究所其實早已走上了絕路。
原因很簡單,位於北方的飛行控制研究所緊跟國際潮流,從去年開始進行飛機電傳操控的研究,由於是國內空白,研製難度大,資金投入多,因此飛行控制研究所的上級領導便向部委提出抽調飛行機械研究所的骨幹北上,增加科研力量,以便集中力量辦大事兒。
雖然飛行機械研究所手裡的專案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在原有的機械操控上修修補補,再加上特殊時期的衝擊,從七十年代末到現在除了給殲—7改進了一套機械操控外,鮮有拿得出手的亮點。
不像北方的飛行控制研究所,不但在殲8這款被部隊寄予厚望的機型上深耕多年,還參與西北轟6、運8以及新研製的殲擊轟炸機的飛控系統的設計和研製工作。
取得的成果數不勝數,堆都能堆死飛行機械研究所。
因此部位領導便覺得抽調南方的飛行機械研究所骨幹北上的意見可行,正所謂集中力量辦法事兒,電傳飛控是國內航空業界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重點領域,怎麼集中都不為過。
於是一紙令下,飛行機械研究所近七成的骨幹被抽調北上,留下的三成雖然還掛著飛行機械研究所,但大多都是剛進入研究所沒幾年的新人,科研能力下降嚴重
若如此還沒什麼,更關鍵的是,由於上級集中辦大事的方針,科研經費也開始向北方的飛行控制研究所傾斜,要知道國家在飛行控制這塊每年的經費就固定那麼多,這一傾斜就造成飛行機械研究所經費短缺,一些正在研究的專案不得不因此被裁撤,下馬。
無奈之下接手這個爛攤子的郭曉波不得不四處拉專案,以便為此飛行機械研究所的正常運轉,好在他的資歷高,人脈足,認識不少參與十號工程的技術專家,好說歹說弄來了一個電傳操縱系統的適應性研究。
專案核心便是論證十號工程採用電傳操縱系統的可行性,以及應用電傳操縱系統後對十號飛機機動性的影響。
是的,整個研究專案就是個純理論性質的一般性研究,因為十號工程真正的電傳操縱系統是部委指定的北方飛行控制研究所,哪裡才是電傳操控正經八百的研製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