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培恩的決心已定,方廣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
兩人深入討論瞭如何劃分營地的各個職能,以實現更有效的管理。
最後確定了四個部門:勞工司、後勤司、技藝司和教化司。
起初,技藝司在方廣的構想中是工匠司,但李培恩認為這過於侷限,於是提議改為技藝司,以便容納非匠籍或非工匠背景的技術人才。
對於教化司,方廣起初覺得沒有必要單獨設立。畢竟人數不多,教師大多是老匠戶,納入技藝司即可。然而,李培恩一是希望凸顯教育的重要性,二是考慮到將來難民湧入後,需要對兒童進行基礎教育,甚至條件允許的話,也要對成年難民進行識字教育。因此,這個部門的設立勢在必行。
李培恩還提議設立醫衛司,但由於目前人力不足,只好暫時併入後勤司,待將來時機成熟再獨立出來。各部門的負責人,由於需要協助方廣管理營地,李培恩給予方廣一定的自主權,讓他自行挑選。然而,經過深思熟慮,方廣決定不親自任命。他的理由很簡單,如此龐大的營地,無論誰來管理,都無法完全避免錯誤。若由他任命人員,一旦出現失誤,很可能導致管理層的偏頗,這對任何人都不利。因此,他認為人事問題應由李培恩親自處理,以確保營地的健康發展。
聽到方廣的解釋,李培恩不禁讚賞道:“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你的視野開闊,我必須重新審視你。”方廣的想法確實展現出高度的洞察力,不僅反映出他對營地的真誠關懷,更展現了他的胸襟。這讓李培恩感到驚喜。
面對李培恩的讚揚,方廣有些不好意思,拱手謙虛回應:“宣撫使過獎了,這些都是我在兵書上學來的,古人的治軍之道,僅供參考……”
“不論你是借鑑還是學習,有這樣的見解已超出常人。”李培恩再次肯定了他,然後話題迴歸正事:“其實營地各部門的人選交給我,我也只能從有限的人中挑選。”
"營地內的面孔如此眾多,我認識的卻寥寥無幾。"
"因此,我認為你不必過於糾結這個問題。"
"只需關注你從隊伍中抽調人員與從勞動者中提拔的比例即可。"
"我的提議是,儘可能從難民中發掘並培養潛力者。"
"唯有如此,這個營地才能真正實現繁榮。"
李培恩的見解讓方廣深以為然,他點頭表示贊同。
目前他們收容的難民數量不容小覷。
數萬之眾,僅靠外來管理者,不論是方廣的部下還是李培恩的錦衣衛,都無法有效管理。
因此,最佳方案是激發難民自身的潛力。
見方廣接納了自己的觀點,李培恩繼續提出:
"你覺得這樣如何?等每日夜晚難民們工作完畢返回營地。"
"我們在營地開設晚間學習班,找些教師教導,無論是算術還是讀寫,都要讓難民們參與學習。"
"然後從學習成效顯著的難民中,逐步挑選並培養人才。"
李培恩對此有著清晰的認識。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時間。
他相信,儘管這些難民現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只要給予他們機會,必定會有許多人逐漸嶄露頭角。
畢竟在任何時代,缺乏的並非人才,而是機遇。
普通人一旦抓住機遇,往往也能成就他人望塵莫及的高度。
詳細解釋了學習班的構想後,李培恩才安心下來。
他內心渴望留在營地,慢慢體驗帶領眾人開創新生活的歷程。
相較於外界的勾心鬥角,他更享受這樣的感覺。
然而,他沒有這樣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