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幾乎沒有不涉及海貿的,其背後影影綽綽,更是閃現著廣東各路官員的身影。
既然是做生意,那就是能搶則搶,搶不過才談生意呢。
廣東人海貿底蘊之深厚,就體現在這裡,像那種明火執仗的搶劫,已經很少見了,大部分都是以“忽悠”代替“搶劫”,實在過不去了,大家握手言和,進行損失補償,然後繼續愉快地做生意。
在這方面,佛郎機人可沒少吃虧,由此才引來百年紛爭,最終形成濠鏡這麼一處貿易集散地。
說白了,廣東人做生意,已經從“明搶”走到“暗奪”階段,並依託濠鏡,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生意規則或者潛規則。
由此帶來的最大惡果,便是武備鬆弛,畢竟連海盜都開始講規矩了,廣海洋麵又不乏各種話事人,小衝突自行解決,大規模紛爭基本沒有滋生土壤。
官軍介入海貿,兵船改貨船,軍力自然乏善可陳。
華興初來時,大家自然是要搶一把的,畢竟收益之豐厚令人垂涎欲滴、欲罷不能。
林辛佬能在短時間內聚集起百餘條大船侵崖,便是這種心理在作怪,其中很多船隻,本來就是廣海商戶自家的貨船,甚至還有改裝過的兵船。
事敗之後,這些商家只能潛蹤匿影,先夾起尾巴觀察形勢,然後再作定奪。
若是官軍大舉攻崖,他們自然會順風鼓譟,順便拿回自家損失,若是官軍不動,他們就只能自認倒黴,找尋其它機會,以圖東山再起。
按照郭文紹提出的大軍圍剿之議,總督府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
一是軍力問題,當年黎亂之時,廣東官軍入瓊平黎,甚至無兵船可用,還得去福建一帶臨時造船,準備了近一年,才最終成行。
廣海之船,都是用來做生意的,哪有功夫幹這等註定賠本的買賣?
一個小小的黎亂,都得興師動眾,此時要圍剿華興,如之奈何?
軍力不彰,去多少人,都是白給。
二是糧草問題,年前各路海商損失巨大,現在組織大軍,很難從他們身上刮出油水來,至於內陸大戶,人家憑啥出錢出糧,幹這種毫無利益可言傻事。
在這種生意思維的主導下,廣州那邊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俱都主張招撫,內中之意,顯然是不願意出血。
對於華興這樣難啃的骨頭,人家本身又積極要求招撫,總督府若是不依不饒地非要圍剿,那和沒事找事有何區別?
解決不了這兩個問題,郭文紹所言之策便是空談。
:()華興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