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信王放風箏,朝堂論遼事(1 / 5)

在那古老且莊重的宮殿之內,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灑下斑駁的光影。年僅十歲的信王朱由檢正正襟危坐於書廂之中,他小小的身軀挺得筆直,彷彿一座雕塑般專注。全神貫注地接受著孫承宗的精心教導。

萬曆三十二年(1604 年),孫承宗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中進士第二名,隨後入翰林十年。在這十年間,他飽讀詩書,積累了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萬曆四十八年(1620 年),孫承宗充日講官,開始輔導太子朱常洛學習,那時候的朱常洛還是個懵懂的少年,在孫承宗的悉心指導下逐漸成長,即後來的明泰昌皇帝。然而,命運無常,泰昌帝繼位僅一月便匆匆離世。泰昌帝年僅 16 歲的兒子明天啟皇帝朱由校繼位,孫承宗繼而就成為了天啟帝的老師。出於對弟弟的喜愛,天啟指定自己的帝師也輔導朱由檢,以此增進兄弟之間的聯絡與情感,確保兄弟倆在學識和治國理念上有一定的共通之處,為將來給朱由檢委以重任做好鋪墊。

大學士孫承宗滔滔不絕地吟誦著經典之作,那聲音時而低沉,時而高昂,像蘊含著無盡深邃智慧的《論語》,還有記載著歲月滄桑變遷的《春秋》。每一個字都彷彿帶著千鈞之力,直擊朱由檢的心靈。信王那尚顯稚嫩的面龐之上佈滿了認真的神情,雙眸緊緊地凝視著書本,那專注的眼神彷彿要將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刻在心底。他手中的筆不時地記錄下重要的內容,筆尖在紙上劃過,發出細微的沙沙聲。

“為人謀而不忠乎何解?”孫承宗問道。只見信王緩緩站立,一臉正色,聲音清脆而堅定地說道:“替別人做事有無盡心竭力,就如臣子應當盡心盡力為君王排憂解難。”孫承宗樂呵呵地揮了揮手,示意朱由檢坐下。

接著說道:“《說文》當中對此的註釋為‘慮難曰謀’,這意味著,共同探討、籌劃怎樣化解困難才可稱作‘謀’。倘若將‘謀’字簡單地詮釋為‘替別人辦事’,的確無法精確地闡釋出‘謀’字的原本意涵。‘謀’實則包含兩層內涵:其一,當他人遭遇困境前來向你問詢;其二,你需要與他人一道探討並籌劃如何妥善地解決這一難題。也就是說,處於‘謀’的階段,困難尚未得到切實的化解。”

“尊師,那在《左傳》裡,叔孫豹論及《皇皇者華》時說道:‘訪問於善為諮,諮難為謀。’還有《魯語》中所記載的‘作諮事為謀’。那麼,為何曾子率先談及‘為人謀’呢?”朱由檢問道。此時,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求知的渴望。“呵呵,殿下,讀書人讀書為社稷首要之事便是‘為人謀’。然而,讀書人存在一個弊端呀,那便是酸腐,喜好擺臭架子,這恰恰就是曾子所提及的‘不忠’。而‘忠’,《說文》中的註釋為‘敬’,即懷著敬仰之心並且予以遵循。”說完,孫承宗目不轉睛地看著朱由檢,那目光中既有期待,又有欣慰。

對於天啟皇帝,他既感慨其在木工技藝上的天賦與痴迷,又無奈於其對朝政的疏忽。在孫承宗的內心深處,他深知天啟並非毫無治國之能,只是被種種誘惑和誤導分散了精力。他或許曾在無數個寂靜的夜晚暗自嘆息,為這位學生未能將聰明才智全然用於國家的治理而感到惋惜。

而朱由檢,那個自小就勤奮好學、一臉堅毅的信王,孫承宗對他寄予了厚望。他看到了朱由檢身上的責任感和決心,卻也擔憂他在未來面對複雜局勢時可能會過於急切和剛愎自用。

書房外,佇立在那裡的榆翔,也是感慨萬千。原來“雞娃”這種現象並非後世才有,這竟是自古就存在的悲劇。朱由檢自幼命運多舛,生母劉氏在年僅 23 歲時便撒手人寰,那時的朱由檢不過 5 歲稚齡。養母莊妃,為人嚴謹正直,對朱由檢的成長影響深遠。和注重其品格,

然而,過早失去生母和養母的陪伴與呵護,讓他在內心深處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也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