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曾經在體系內的從業經歷是幫助他贏在了起跑線上,其他人不管怎麼努力,從政經驗的欠缺終究是一塊短板,而這卻恰恰是馬力科的長處。
不過大家所爭取的也並不只是今後香港據點的一把手職位,畢竟香港島不是大萬山島這種小地方,只要放一文一武兩個主管官員在那裡就夠了。就算是政治敏感度再低的人,也知道香港島這地方在軍事和商貿方面都有著極大的作用,而屆時分配到當地的人口肯定也不會是一兩個公社編制這麼簡單。民政部派駐廣州的移民主管沙喜就很大膽地預測,在佔下香港島之後的一段時期內,駐廣辦從大陸招收到的居民恐怕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口要分流至香港島,甚至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移民人口就會超過島上的現有人口。
只要當地有了幾千人的居住規模,勢必就需要一整套的行政管理班子來維持海漢統治體系的運轉,所要成立的各種基層管理機構也就會應運而生,屆時需要的管理者也不是一兩個人就能滿足,虛位以待的職位應該還是會有不少的。
在勝利港派出的考察隊抵達香港仔的同一天,由廣州出發前往當地考察民情的另一隻隊伍也同期抵達。不過從廣州過去的這個團隊並不是海漢自己的人馬,而是由海漢組織,多家富商參與的投資考察團隊。
在如今的廣州,跟著海漢人有肉吃,這基本已經是生意圈內約定俗成的觀念了。頭兩年跟海漢人進行合作的商家,大多都賺得盆滿缽滿,而且生意規模和輻射區域也較過去有了明顯的發展。現在廣州的商人們只要聽說是從瓊州島來的人,多半還會問一句是從南邊還是北邊來的,只要聽說是南邊來的,那態度立刻就會有所轉變。
畢竟如今整個兩廣最富庶的地區已經不再是廣州,而是瓊州島南部的三亞地區——是的,現在生意圈說崖州這個地名的人也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三亞”這個據說是從黎語直接音譯過來的地名。只要說是三亞來的人,那肯定就是代表海漢而來,而海漢這個兩個字,現在在市面上已經可以算是財力與信譽的象徵了。
前兩年海漢人成立“瓊聯發”,拉著一幫富商下崖州去投資的時候,還有很多人持觀望態度,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海漢人就是一群騙子。然而之後的發展可以說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這些富商在瓊州的投資不但獲得了極好的經濟回報,而且他們的生意覆蓋地區也從廣州擴充套件到了瓊州島全境,有的甚至已經把貨賣到了安南、占城這些過去只有專業海商才會前往的國度。
“瓊聯發”的成功也為海漢帶來了許多的附加好處,在相關部門有意識的推廣之下,這些大商家開始逐步接受並享受所謂的“海漢生活方式”,以生活中使用各種海漢產出的文具、玻璃器、衛生潔具、四輪馬車,甚至是海漢銀行支票等等頗具特色的物品為榮。這些商品往往都是海漢商貿部門為了迎合這部分高消費人群所特別開發的限量定製版,在市面上屬於有錢也買不到的稀罕東西,從側面也大大地滿足了富商大戶們的虛榮心,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向親友炫耀宣傳的動力。而這些社會中上層人士所帶起的風潮,往往就會引起更多中下層人士的爭相效仿,這就很好地切合了執委會當初制定的“先讓一批人富起來,然後讓這批人帶動其他人一起進入到海漢社會體系”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