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楓相調對決崑崙綠腰(1 / 6)

小說:屈尊身段 作者:周公成子

從西周到漢代的藝術,音樂一直是主體,舞蹈是對音樂的一種補充和抒發,是統治者教化萬民和穩固統治的重要工具,十分地嚴肅。

孔子就曾經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個人的修養,從“詩”和“禮”開始,最後在“樂”中完成,也就是我們說的“樂以教化”。

東漢後期,北方遊牧民族逐步內遷,帶來了不一樣的藝術形態。遊牧民族幕天席地,追逐水草而居,走到哪裡就唱到哪裡,舞到哪裡。音樂和舞蹈是他們表達自身喜怒哀樂和發洩內心情感的一種形式。

後來又隨著魏晉南北朝近四百餘年的融合,到唐代建立後,樂舞大量吸收了外來音樂的優點和長處,初步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唐代樂舞。同時隨著國力的增強和絲綢之路的興盛,在頂尖唐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居住著數以十萬計的西域胡商和周圍屬國的留學生,西域、大食和天竺的藝術也隨著外來胡人在中原傳播開來,和傳統藝術相互融合交相輝映。

唐初官方修訂的音樂是九部樂,依次為:燕樂、清樂、西涼樂、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安國樂、扶南樂、高麗樂。唐太宗貞觀年間,大將軍侯君集平定高昌國,又增加了高昌樂,共稱之為十部樂。

在這十部樂中,僅僅只有燕樂和清樂是中原流傳下來的樂曲,其餘八部都是採用周圍屬國和西域地區的樂曲改編,由此可見唐初統治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胸懷。

不僅僅樂曲如此,唐代的舞蹈也帶有明顯的胡人風格,阿連舞、胡旋舞等西域流行一時。

藝術的繁榮除了國力經濟繁榮、財力充沛之外,和統治階層的愛好也息息相關。

在這方面,唐代帝王們就是典型例子。如唐高祖李淵就是“音樂發燒友”,他對於琵琶情有獨鍾,造詣之高據說可以排進全國前三。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樂舞高手,他根據自己平定劉武周割據勢力的經歷,大量借用龜茲樂曲調,親自監製了規模宏大的《秦王破陣樂》,再現了當時戰爭場景。

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制《破陣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戰陣之形。令呂才依圖教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陣,有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數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癸已,奏《七德》、《九功》之舞,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武臣列將鹹上壽雲:“此舞皆是陛下百戰百勝之形容。”群臣鹹稱萬歲。蠻夷十餘種自請率舞,詔許之,久而乃罷。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對破陣樂也十分看重,他將其列為國家級慶典中必定演出的壓軸之作,表達自己始終居安思危的思想。到了武則天時期,更是將《秦王破陣樂》的演出人員增加到九百多人,向四方屬國展現出不一樣的盛唐氣象!

《上元舞》傳為高宗所創,唐代最著名的雅樂。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敕新造上元之舞。供祠祭《上元舞》,先令大祀享皆將陳設。自今以後,圓丘方澤太廟祠享,然後用此舞,餘祭並停。又名《上元樂》,古代每逢重要節日或有重要事情發生,都要祭祀天地、先祖,由於《慶善樂》音調過於柔和,沒有殺氣,起不到降神驅邪的效果,《破陣樂》雖然殺氣重,但其韻律又不符合雅樂的要求,因此唐高宗專門製作了這首《上元樂》為帝王朝駕、祭祀天地時的專用舞曲。

帝王朝駕、祭祀天地,舞者百八十人,每人穿著繪有五彩雲朵的衣裳,象徵天地正氣。共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雲》篇章,樂曲凝練威嚴,舞蹈緩慢莊重,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動都奏這首曲子。今已失傳。

《七德舞》最初是唐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