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天啟年間,在伊川的一個小村莊裡,生活著一對孤兒寡母。書生張伊理一生鬱郁不得志,幾次科舉考試皆名落孫山,在貧困與失意中度過了一生,留下年僅十三歲的兒子張露和體弱的妻子艱難過活。
張露自幼懂事,看著母親日夜操勞,心中滿是酸楚。為了維持生計,他每日早早起床,趕著家中僅有的一頭牛去山坡上吃草,空閒時便在山上砍柴,然後將柴薪背到集市上售賣,用換來的微薄錢財為母親購置些米麵糧油。
在這個小村莊裡,有一位心地善良的教書先生黃勝,他與張伊理生前乃是好友。黃勝見張露母子生活困苦,又憐惜張露聰明伶俐,便主動提出免費教他讀書識字。張露深知這個機會來之不易,他每日在放牛砍柴之餘,便如飢似渴地學習。在黃勝的悉心教導下,張露進步飛速,三年之後,他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這一年,縣裡舉行科舉考試,黃勝覺得張露已頗有學識,便鼓勵他去參加。張露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帶著母親辛苦積攢的一點盤纏,前往縣裡。考試結束後,他在客棧中等待放榜,心中滿是忐忑。
一日,張露心情煩悶,便走出客棧,登上城牆漫步。望著城下的市井煙火,他不禁詩興大發,吟出“夕陽片石明羊角,芳草孤洲暗虎頭”的詩句。這時,一位身著錦袍的少年不知何時來到他身後,拍掌稱讚道:“兄臺好詩!”張露回頭,只見那少年面如冠玉,眼神靈動,透著一股機靈勁兒。少年自我介紹說他叫鄭玉,對張露似乎早有耳聞。
鄭玉笑著對張露說:“兄臺之才,小弟佩服。只是小弟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兄臺此次考試,文章雖好,然卻有些不合時宜。如今考官喜好之文,多為迎合聖意、規規矩矩之篇,兄臺若想高中,或許需稍作改變。”張露聽後,微微皺眉,正色道:“文章乃千古不朽之大業,吾不願為了功名而放棄自己的文風。”鄭玉見他如此堅持,也不惱,反而笑道:“兄臺高義。不過小弟已為兄臺略盡綿薄之力。”說著,他從袖中拿出一張試卷,竟是張露的考卷,只是上面的文章已被換成了一篇較為簡單通俗的文章。鄭玉說:“小弟已託人將此卷呈於主考,兄臺定能高中。”張露看著那篇陌生的文章,心中雖覺得文筆拙劣,但想到鄭玉也是一片好心,便向他道謝。
鄭玉又與張露閒聊起來,他看著張露的面相,神秘兮兮地說:“兄臺,小弟略通相術。觀兄臺之相,官運雖薄,但祖上積德深厚,日後定會有福報。兄臺雖此次科舉或許難有大成就,但日後定會有佳兒,此子必能光宗耀祖。”張露聽了,只是笑笑,並未將這些話放在心上。
後來,鄭玉得知黃勝是張露的老師,竟主動拜黃勝為師,還與張露結拜為兄弟。張露覺得鄭玉為人熱情豪爽,對他也頗有好感。
幾個月後,鄭玉找到張露,一臉喜氣地說:“賢弟,為兄給你看中了一位好姑娘,這幾日便是吉日,你且隨我去成婚。”張露一聽,頓時愣住了,他連忙說:“兄長,這如何使得?婚姻大事,需告知家母,且我如今尚無功名,哪能如此倉促成婚。”鄭玉卻拉著他的手說:“賢弟莫要擔憂,此乃天賜良緣。待你見過那姑娘,便知為兄所言不虛。”張露心中雖有疑慮,但在鄭玉的勸說下,又想到老師黃勝對鄭玉印象也不錯,便決定跟他走一趟。
兩人騎馬疾馳,行了約三十里路,來到一處極為氣派的地方。只見眼前有一扇硃紅色的大門,院牆高聳,院內的房子雕樑畫棟,盡顯奢華。這時,從門內走出一位五十歲左右的男子,此人身材魁梧,個頭頗高。他看到張露,滿臉笑容地迎上來說:“賢侄,你終於來了。我與你父親乃是舊交,當年曾有婚約,將我的二女兒夕芳許配給你。”張露心中一驚,他從未聽父親提起過此事。那男子又指著鄭玉說:“鄭玉乃是我的兒子,他曾在你父親門下讀過書,此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