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默默地給他夾菜,輕聲安慰道:“別擔心”
林宇握著蘇瑤的手,感受著她手心的溫度,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蘇瑤的支援,是他前進的動力。
第二天,林宇精神抖擻地出現在辦公室,開始著手準備反擊。
他調集團隊,收集整理約翰遜的黑料,準備揭露他的真面目。
與此同時,約翰遜正得意洋洋地接受媒體採訪,他侃侃而談,將自己包裝成一個“公益衛士”,對林宇的計劃進行無情的批判。
就在他享受著聚光燈的照耀時,一封匿名郵件發到了各大媒體的郵箱……
郵件的標題是:約翰遜先生,我們來談談你的瑞士銀行賬戶吧。
約翰遜看到郵件標題的瞬間,臉色驟變,手中的咖啡杯滑落,摔在地上,發出一聲脆響……
匿名郵件的內容如同炸彈一般,在公益圈炸開了鍋。
約翰遜瑞士銀行賬戶的鉅額資金來源不明,郵件中還附帶了他與多家企業進行利益輸送的證據。
一時間,約翰遜從“公益衛士”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國際公益評估協會”的信譽也一落千丈,那份批判林宇計劃的報告,成了一個笑話。
威廉姆斯先生更是氣急敗壞,他沒想到自己精心策劃的攻擊,最終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林宇知道,這只是第一步。
他意識到,光靠民眾支援還不夠,他需要在專業領域也證明自己的理念可行。
於是他決定邀請全球的公益學者進行一場公益理念的深度研討。
訊息一經公佈,便引起了全球範圍內的關注。
許多學者抱著不同的目的,紛紛報名參加。
研討會在瑞士日內瓦舉行。
會場座無虛席,氣氛緊張而熱烈。
那些傳統公益的支持者們一開始咄咄逼人,不斷丟擲尖銳問題。
“林先生,您的‘公益生活化’計劃,如何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一位戴著金絲眼鏡的老學者,語氣尖刻地問道。
林宇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回應:“我們會建立一個透明的資金監管平臺,每一筆捐款的去向都將公開可查。”
另一個學者站起來,質疑道:“公益需要專業性,普通民眾參與公益,如何保證公益專案的質量?”林宇的眼神變得銳利起來:“專業性並不意味著壟斷,我們將提供專業的培訓和指導,幫助民眾更好地參與公益。”他憑藉對公益事業深入的瞭解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把握,一一進行了精彩回應,讓在場的不少學者開始重新思考他的理念。
就在研討會進行到v白熱化階段時,林宇突然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全場,緩緩說道:“各位,我想,我們還需要一些更直觀的資料……” 他從助手手中接過一個隨身碟,插進了電腦。
投影螢幕上,出現了一行字:“公益資料模型——新紀元”。
一位來自美國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鏡,低聲說道:“這…這…是什麼?”螢幕上的“公益資料模型——新紀元”幾個字,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一顆石子,激起了千層浪。
林宇用簡潔明瞭的圖表和資料,展示了“公益生活化”計劃在未來幾十年內的發展趨勢,並預測了其可能帶來的社會效益。
這些資料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基於他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精準預判,以及團隊夜以繼日地分析和推演。
他展示的第一個模型,名為“涓流效應”。
它模擬了小額捐款在長期積累下產生的巨大能量。
原本不起眼的一元錢,在數百萬人的共同參與下,足以匯聚成改變世界的洪流。
第二個模型,名為“漣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