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楚君回殺穿中部軍,後軍已經為他讓出一條寬敞的路來,可供十馬並駕。
楚某人原本不知道絮蠶山在哪,但看見此路,便也知道了。
敵人的選擇讓他明白了許多事。
這邊是魚塘局,那邊是巔峰賽,對方不選擇阻攔而選擇放行……
“也就是說哪怕我表現出了可以鑿穿一軍的架勢,對方仍然自信儒道兩教的高手可以收拾我嗎?”
“好好好,這樣才堪一戰!”
那一日,萬軍齊送,視其如魔,不敢舉刀兵相向。
後《五國論》有云:行者楚君回,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語話軒昂,吐千丈凌雲之志氣。心雄膽大,似撼天獅子下雲端;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座上。
是“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
……
任柳絮輕薄無名,自死者名白殭蠶。
絮蠶山,常看是一座白色的山,此刻卻成了熔岩血獄。
佛門為了此次國戰,出動了一位菩薩,七位羅漢。
何謂菩薩?何謂羅漢?
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便是菩薩。
一般的修行者都是向上求,欲登至高之境,但菩薩不同,他們既向上求,也向下化,渡自己,也渡眾生。
這般人物太少,菩薩果位太難,至今不過一十二位,每一位都是佛門的支柱,輕易不會離開佛門淨地。
所以,一般替佛門在外征戰的都是羅漢。
羅漢果位分三種,一曰“殺賊”,二曰“應供”,三曰“無生”,他們不求在未來成就佛果,而是向過去伸索。
佛曰“慧”,“知道”就是智慧。
未來一片迷霧,過去清澈如水,他們認為“向過去求”,比“向未來求”更易“知道”,更能得“慧”。
殺賊羅漢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得一干淨之身,內外明澈,外法傷之不得。
無生羅漢了脫生死,證入涅盤,以肉身遊苦海而無礙,百年前不歷輪迴之苦,在外身損,也可在佛池復活。
應供羅漢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是佛門除佛祖以外,唯一能動用香火願力的存在,香火如是法源,佛門昌盛,則法(內)力不竭。
藥師菩薩坐鎮,兩位殺賊羅漢、三位無生羅漢、兩位應供羅漢互補相成,一般這種陣容連巔山至法的高人見了都要發憷。
但這一戰,絮蠶山的白是被他們的血染紅的。
若問為什麼,不過是人多打人少,二十一個登山境掄膀子齊上罷了。
殺賊羅漢內外明澈,道門之人便讓其受紅塵之毒,損其心性。
無生羅漢體魄無雙,儒教人言如刀,刀刀入骨,破其金剛體魄。
應供羅漢法源不絕,儒道聯手,絕其神通,封其神意,讓其無出手之手段,為之奈何?
藥師菩薩,可救一切苦,渡一切難,解諸位羅漢之危局,可她又能耗得了多久?
等到楚君回趕到絮蠶山,他看到是這樣的一幕……
袈裟掛樹,蓮臺墜谷,羅漢金剛體魄片片盡碎,菩薩慈悲之目竟是睚眥。
(
山下駐三千軍,皆是精銳,乃越國“臥薪卒”,軍容齊整,軍備寒光攝人。
橫槍立矛,一人向前道:“此處禁入——”
曲家軍跟在行者身後,一路斬敵不少,太宇神功(從)透過殺人增功的方式已經提升到了一個很可觀的地步。
他們的招式技法足矣應對精銳之卒而不落下風,身上更有行者諸多加持,兼為大勝之軍,勢不可擋,便知要與“臥薪卒”交手也無半點懼色。
鄭烈化為此軍先鋒,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