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曾在文章中提及過三條職場晉升必備的秘籍,其中有一條便是:做人切勿端著架子。
那麼,究竟何為端著呢?簡單來說,就是在與人交談和行事時顯得過於拘謹、生硬,讓人感到緊張和侷促不安,甚至可能導致談話陷入尷尬的沉默。
形象一點地描述,就像是“空氣彷彿瞬間凝固了”一般。特別是當面對陌生人或置身於陌生環境時,這種現象更為普遍。
許多人都感慨道,其實他們內心並不想如此端著,但卻不知如何改變現狀。因此,他們索性選擇迴避與陌生人交往,並以所謂的“無效社交”作為藉口。
如此一來,導致許多原本有可能成為“有效社交”的機會,被生生搞成了“無效社交”。暫且不論能否結識到能改變自身命運的貴人,僅僅是多認識一些來自陌生領域的朋友,就能極大地拓展您的知識面。
關於這一點,我在文章中也有過詳細的闡述,探討了到底什麼是無效社交,以及怎樣才能將原本可能無效的社交轉化為有效的社交。
其實,多年以前,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那時的我還是個愣頭青,認為社交就是和別人聊天,只要聊得開心就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意識到,這種想法太天真了。社交不僅僅是聊天,更重要的是建立聯絡、分享資源、互相學習。而這些都需要我們主動去做,不能只是等著別人來找我們。
直到有一次,跟一位前輩出差去參加宴會,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前輩拿著一個小本本,在上面記錄著今天可能會見到的人、應該說的話、開場要提及的內容等等。看到他認真準備的樣子,我突然明白,為什麼他總是能夠在各種場合中游刃有餘,結交到各種各樣的人脈。從那以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社交方式,並逐漸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人交往。
當時,我著實震驚不已。這位無論在何種場合都能侃侃而談、各種名詞信手拈來的職場大咖,居然還需要提前寫下一些套話?
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難道那些所謂的“聰明”和“機智”,並非完全依靠天賦或即興發揮,而是透過精心準備和不斷練習而來的嗎?
不是都說聰明人靠腦子臨場發揮嗎,怎麼還會用筆提前準備呢?這個發現讓我對自己過去的觀念產生了質疑。或許,真正的智慧不僅僅在於瞬間的靈感,更在於平時的積累和準備。
後來,我也學會了針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該如何說話,都會提前做好準備,做做功課,瞭解一下對方,並且進行練習。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尷尬和誤解,還能夠更好地展現出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溝通能力。
回想起我剛畢業時的前兩份工作,都是銷售。那時的我天真地認為,憑藉著在學校裡的一點成績和經驗,就能夠輕鬆應對社會上的挑戰。然而,現實卻給了我一記沉重的耳光。
在學校的時候,我也算是個風雲人物,可到了社會上,卻像個傻子一樣。老闆面試的時候以為您是王者,可一到實戰才發覺我本質上就是個青銅。面對客戶的提問,我常常語無倫次;在與同事的交流中,我總是顯得格格不入。這些挫折讓我意識到,要想在職場上立足,僅僅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怎麼形容呢?人的狀態往往是時好時壞。剛開始賣東西的時候,啥都不會說,也沒有師傅帶著,當時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認為每個人都是這麼過來的。
現在回頭來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如果沒有師父、沒有前輩引領,讓自己盲目地跑業務、瞎折騰,真的是非常悲催,不知道要走多少冤枉路。
那時候,自己做不好,都歸咎於自身的問題,以至於後來有一段時間,對銷售工作產生了負面的陰影。
這就要說到話術了。二十年前,在上市公司做銷售,連個培訓話術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