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廠文化街,坐落在帝都西城區和平門外,西起西城區南北柳巷,東至西城區延壽街,全長大約有800米。但事實上,早在遙遠的遼代時期,此地並非城市內部,而是處於郊區地帶,當時被稱作“海王村”。
時光流轉,來到元朝,這裡開始設立官窯,並專門負責燒製琉璃瓦。隨著明朝的興起,尤其是在內城建設之際,由於大量修建宮殿需要琉璃瓦,官窯的規模也隨之擴大。此時的琉璃廠已然成為朝廷工部所屬的五大工廠之一。
然而,當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之後,這片區域逐漸演變成城區,而城中顯然不適合繼續燒窯作業。於是,琉璃廠被迫遷移至關頭溝區的琉璃渠村。儘管如此,“琉璃廠”這個名號卻依然得以保留並流傳至今。
崔棟樑騎著車子來到了文化街,到了之後,他先去存車處存放腳踏車。存車處在便道上,由一個老太太負責看管。存車費很便宜,每次只要兩分錢。存車的時候會給兩個牌子,一個綁在車把上,另一個交給存車人,方便取車時使用。
存好車後,崔棟樑開始逛店鋪。這是他第一次來這裡,心中難免有些忐忑。他不知道這些店鋪裡都賣些什麼東西,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想要的物品。但他還是鼓起勇氣,走進了第一家店鋪。
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茹古齋、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還有華夏最大的古舊書店華夏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
而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有人說:琉璃廠因榮寶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這種說法有它的道理。
崔棟樑直接來到了北京著名的榮寶齋,畢竟這家店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吸引著眾多人的目光。對於崔棟樑來說,這次來榮寶齋主要就是為了開眼界,看看這個老字號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當他走進榮寶齋的時候,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那些男服務員們,他們的年齡看起來都比較大,給人一種穩重而專業的感覺。
此外,店裡的顧客大多也是年紀較大的男性,尤其是一些戴著眼鏡的老者,更是增添了幾分古樸的氛圍。整個店鋪的裝修和佈置都充滿了古典氣息,讓人彷彿置身於古代文人墨客的書房之中,感受到濃厚的文化底蘊。
然而,崔棟樑並沒有在榮寶齋停留太久。因為榮寶齋主要以書畫作品為主營業務,而這並不是他此次交易的重點所在。
隨後,崔棟樑來到了一家名為\"一得閣\"的地方。在那裡,他竟然偶遇了一個曾經在古董行業結識的老手,大家都尊稱他為\"綹爺\"。
據說這位綹爺是個淘寶綹子,也就是專門尋找古董珍寶的行家。他之所以被人們敬重,不僅因為他眼光獨到、經驗豐富,更重要的是他做生意一向誠實守信,從不欺騙老人小孩,所以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綹爺,您也來這裡了啊!\"崔棟樑一眼就認出了他,立刻熱情地打招呼道。
“喲,是樑子啊,你沒去地壇?”綹爺還認得崔棟樑。
“這不是想開開眼界,就到這裡學習學習。”崔棟樑很謙虛。
“嗯,好。多轉轉,有好處。有事言語。”說完,綹爺走向了一得閣的師傅。
崔棟樑繼續挨著櫃檯看,當他看到一個鼻菸壺時,停下了腳步。他盯著那個鼻菸壺看了一會兒,越看越喜歡,終於忍不住叫夥計拿出來給他看一看。
夥計抬頭看了一眼崔棟樑,見他年紀輕輕,穿著也一般,就有些瞧不起他,態度冷淡地說:“您稍等一會兒,馬上給您拿。”
說完,夥計就轉身去服務其他客人了。崔棟樑只好耐心等待,但夥計卻一直沒有回來。後來,店裡又陸續來了幾個顧客,夥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