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固執,他和自己有不同意見後不會急著和他爭吵,而是記下他的想法之後再返回去仔細思考,直到產生新的想法,或者找出反駁自己的理由後才肯罷休。
多數時候,希斯·萊傑都不得不承認埃伯特的想法是對的,他似乎明白了埃伯特那座小金人究竟是怎麼來的了——和他的那些競爭對手相比,埃伯特的劣勢很明顯,太年輕,長得太帥氣,這些都是嚴苛的評委們不投票的重要原因,可是埃伯特卻讓評委們心甘情願地選擇了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表演本身。
外界的干擾因素哪怕再多,表演本身才是第一位的。
希斯·萊傑發現了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他拍了那麼多電影,合作過那麼多優秀的導演和演員,但他卻從埃伯特這個比他還要小一歲的演員身上發現了表演的真諦。
前段時間他覺得自己的精神真的要崩潰了,一部分是因為家庭,一部分是因為事業——事實上,他的發展真的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他是澳大利亞年輕演員中的希望之星,在好萊塢,澳大利亞籍的女演員比男演員的發展境況要好得多,妮可·基德曼、凱特·布蘭切特、娜奧米·沃茨……她們都是鼎鼎大名的一線,男演員中,雖然羅素·克勞和休·傑克曼的事業令人仰望,但澳大利亞幫在好萊塢整體屬於青黃不接的境況,不像英國籍演員們,老一輩有朱迪·丹奇、丹尼爾·戴·劉易斯等人,中生代有凱特·溫絲萊特、裘德·洛等人,就連新生代也不乏凱拉·奈特莉等出色的演員,尤其在奧斯卡這樣的重要獎項上,天生文藝範的英國演員提名機會更多,雖然獲獎與否也會受到國籍的影響,但他們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
希斯·萊傑一直致力於推動澳大利亞籍演員在好萊塢的發展。
他之所以覺得自己的事業存在問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失去了對錶演的熱愛,他越想把一個角色演好,他越想貼近角色的內心世界,他便能越多地感觸到角色本身的喜怒哀樂,他本人就會受到更多的影響。
影評人們越是讚揚他,越是認為他突破了極限,他便越是痛苦。當一個表演者只能把快樂帶給觀眾,但他自己卻完全無法感受到表演的快樂時,這種感覺是崩潰的。
他幾乎失去了所有光明。
許多患有抑鬱症的演員也是這樣慢慢變得絕望、沮喪,直至決定離開這個世界的。
在埃伯特的前世,與他在《白夜追兇》中有過合作卻未曾交流過的羅賓·威廉姆斯也是因為患上了抑鬱症而選擇自殺。作為一名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因為經濟問題不得不接拍自己並不喜歡的電影,他持續地為觀眾奉上笑聲,但他個人的精神世界卻是崩潰的。
希斯·萊傑隱隱約約有種奇怪的感覺。他總覺得,在《黑暗騎士》劇組他所受到的善意對待是他在其他劇組感受不到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受到這樣的對待,似乎僅有他是唯一的,每個人都在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開解他,漸漸地,他享受到了這種感覺,和埃伯特、邁克爾·凱恩等優秀的演員合作,他不需要有任何壓力,他忘記了大半的不愉快,他慢慢回想到了成為演員的快樂。
突兀地,在埃伯特咬著筆尖糾結劇本里的某段劇情的時候,希斯·萊傑忽然來了一句:“和你們合作真的很愉快。”
思索了半晌好容易有了一點頭緒卻莫名其妙被打斷的埃伯特:“……”
隨後,他有些懵懂地瞥了希斯·萊傑一眼,停下了筆:“你知道你浪費了我多少腦細胞嗎?好了,現在可以重來一次了,合作愉快是什麼意思?”
“沒什麼。”希斯·萊傑聳了聳肩,低頭看了眼埃伯特的劇本,“難道你不覺得這樣的合作狀態很好麼?”
埃伯特越來越摸不著頭腦了:“我覺得每次拍戲都是這種狀態,這確實很好,但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