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漕運的賠本,不用林煜過多解釋。
以這三個“學生”的身份,也都能接觸到,每年大明要在漕運上,虧掉多少國家財政。
偏偏還不能停。
一停,北京城和朝廷的運轉,也得立馬癱瘓了。
“漕運一旦開始,就不可能停下。”
楊榮嘆息著說道:“就連漕運本身,也是太宗陛下的無奈之舉。若是不用漕運,沒有江南的錢糧支援,那北京就無法作為大明的新都。但大明要遷都北方,又是必行之事,早在太祖高皇帝時期,就數次考慮過要往北方遷都。”
這裡面的緣由不用多說,因為北方自漢唐之後,就長期在草原遊牧民族政權的統治下,反覆拉鋸。
罪魁禍首肯定是兒皇帝石敬瑭。
北宋也脫不開干係。
燕雲十六州便是“北京城”,這裡脫離中原漢家王朝的統治,已經太久太久了。
少說也得有幾百年的時間,而被蒙元復歸一統,也才是一百多年前的時候。
再加上北京作為元朝的都城元大都……
朱元璋意識到大明初立,要想挽回北方漢人士民的人心,僅僅靠幾句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遠遠不夠的,鼓勵北方百姓恢復漢冠是第一步。
遷都北方城市,就是第二步。
朱元璋還讓太子朱標,專門去洛陽、長安等幾個前朝舊都考察過。
還是那句話,小冰河期的輪番肆虐,加上黃河大改道。
地處關中平原的長安已經落寞,距離人口最多,經濟實力也最強的江南,又太遠了。
遷都長安,很容易形成王朝的分裂離心力。
遷都洛陽似乎合適,但洛陽處於中原地區,無險可守,而且自江南崛起後,洛陽的經濟重心地位,早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朱棣千挑萬選,最終選定了北京,這個過去的“燕雲十六州”。
這裡距離長城很近,本身又是燕雲十六州,屬於北方軍事重鎮。
在經濟重鎮已經不復存在的情況下,那就退而求其次,選定一個軍事重鎮。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不光是後世對大明的總結,也是大明實際要貫徹的國策。
北京一旦陷落,也就意味著北方全境距離淪陷,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遷都北京,進可安撫中原漢民,退可控扼燕雲十六州,平衡南北。”
“但……”
“遷都北京,也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決策。”
“它只是對於王朝的維穩而言,相對來說利處最大,而除了利處,剩下的就全是弊端,這個弊端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直至掘毀整個大明王朝的根基。”
掘毀整個大明王朝的根基!
對於林煜的話,在座三人沒誰覺得是在危言聳聽。
就連此前不怎麼了解林煜這號“人物”的鄭和,此刻也在認真思索。
于謙思索片刻,說道:“林先生的意思是……黃河水患?”
林煜沒有說話。
楊榮接過回答:“黃河水患縱然嚴重,可那也只是一部分因素。林先生的意思,我差不多應該是明白了,朝廷不論遷都北方哪裡,最終帶來的結果,都是南北失衡,作為政治中心的廟堂朝廷,與國家的錢袋子江南離心離德。”
這麼一說,于謙似乎有些懂了。
鄭和則是一知半解,好像有些聽懂,又好像完全沒聽懂。
因為按照剛剛的說法,一切似乎都挺完美的,太宗陛下遷都北京,平衡了南北關係,又挽回籠絡了北方士民的人心,還壓制了江南地區。
可謂是皆大歡喜啊!
林煜看出他們有人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