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即為天命!”
朱高熾平靜問道:“可朕,為何能夠代替天命?”
這並非是在重複先前的問題,而是在很明確地發出疑問,就是朕現在姑且被《荀子》中的天道理論給說服了,認可了“皇帝等於天道”,也就不需要天人感應為帝王的統治提供法理。
可朕認可了不算數,關鍵在於如何說服天下人。
怎麼才能讓天下人也認可“皇帝即天命”的理論?
或者說,你要拿什麼來證明“皇帝就是天命”?
《荀子·天論》可以駁斥理學的天人感應,也能用於解釋日心說、萬有引力,但這裡面有個大前提,日心說、萬有引力是先被扭秤實驗給驗證過了,才進而推敲出了天人感應的虛無,再以《荀子·天論》去論證天人感應確實虛無。
因為要駁斥天人感應這種儒家政治理論,那麼就必須也得利用儒家的理論來進行駁斥。
俗稱“文藝復興”。”
也可以說是用魔法打敗魔法,用儒家打敗儒家。
畢竟,這本來就是荀子說的,荀子可是儒家的“後聖”。
因此,要想證明“皇帝就是天命”這一理論,同樣也得從《荀子》裡面入手,用荀子的儒家聖賢身份,來駁斥現有的理學體系。
“陛下為何是天命?”
金幼孜面色鄭重說道:“荀子曾經有言:諸侯異政,百家異說,要想建立起正理平治的家國天下,唯有聖王也。”
“聖王?”
朱高熾一驚,連忙問道:“何為聖王?”
“聖王者,《荀子·正論》有言:道德純備。智惠甚明,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震動從服以化順之。”
“又有《荀子·王制》: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
金幼孜對此詳細解釋道:“荀子這兩句話的意思,便是在說聖王的權威之取得與百姓認可之間的關係,首先是聖王因為其德慧和能力而成為了權威,然後才是百姓對其的認可,而不是有了百姓的認可,聖王才能獲得權威。”
“在荀子的理論裡,聖王所擁有的權力不需要、也沒有必要得到百姓的認可,因為在荀子看來,百姓愚而難曉,只是聖王教化的物件,百姓既不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取代聖王統治國家,也沒有能力去選擇國家的聖王,也就是皇帝。”
“所以,要想成為聖王,就要務得道,而非廣有其勢,故云:取天下者,非負其土之謂也,道足於壹人而已(《荀子·王霸》)。”
“這裡的一人,便是在說天下的人心,皆歸向於聖王。”
聖王?聖王!
天道皆足於一人!
如此,本政教,致隆高,綦文理,以服人心,那自然也就天下百姓莫不順比從服。
可以說,荀子的“聖王論”確實是為君王量身打造的,這套理論的本質依舊還是君王獨尊,但卻增加了聖王之所以能夠獨尊於天下,而不需要百姓賦予其政治權威之說。
這就在於聖王必定先為道德權威,而後其政治權力才會自然而然成就政治權威。
換言之,聖王的權威法理所必須的民心認可,在荀子眼中完全就是多餘且不必要的,他認為聖王的權威必定是由聖王的“德治”所給予的,而非是百姓給予。
因為百姓註定不可能真的能夠認同選擇誰來做這個聖王,唯有聖王先以“德治”平天下,百姓才會因此去追隨服從聖王的教化。
這個觀點,也可以類比到近代。
先上臺後做事,幹得好,你就是好的,幹得不好,那就滾下去換別人上……
“好!好一個聖王!”
朱高熾撫掌讚歎道:“原來儒家的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