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雖然是理工男,但作為穿越者的他卻很清楚,要想搞好發展,核心其實只有兩條:
錢和人。
所以張繡首先採納了賈詡的提議,學習曹賊在宛城招募軍民實行“屯田制”。
具體來說,就是募集流民,把無主和荒廢的土地分給他們。
同時向他們提供耕牛、農具,鼓勵他們從事集體生產,最後向他們徵收租稅。
屯田的農民沒有兵役、勞役負擔,能夠在張繡的庇護下專心從事農業生產。
另一方面,張繡也能夠透過租稅獲得穩定的收入和糧食。
事實上,哪怕曹操在許都的屯田制也才剛剛開始實行,效果並沒有體現出來。
但張繡聽到賈詡的建議後卻立馬同意了。
這項政策他一聽就覺得耳熟,仔細一想就記起這在歷史課本上提過的,可以說是一項非常適合宛城的政策。
當然他也沒有生搬硬套,而是因地制宜,根據宛城特色分別實行“民屯”和“軍屯”。
民屯不必多說。
至於軍屯的主力正是那些荊州降兵。
讓他們打仗未必肯幹,哪怕全部打散放入軍中也有安全隱患。
但是種田嘛……
這年頭除了世家子弟,誰還不會這項技能?
而且還能大大增強他們對宛城的歸屬感,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除此之外,張繡還下令在城內張貼告示,並派人向整個南陽郡宣傳,他要廣納賢才。
這個年代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的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
這種方式被張繡果斷摒棄。
他直接把穿越前自己單位的規章制度拿出來,稍微改了改就甩給了賈詡。
賈詡看到以後當場就愣住了。
張繡給的制度核心其實就兩條:
宛城官吏的選拔任用標準是,德才兼備,以德優先。
還要從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開展定期不定期的考核。
不問出身高低,只要有真才實學,又沒有品德方面的惡行,就可以來宛城做官。
由張繡定下基礎,經賈詡潤色豐富的“求賢令”一經宣佈,就引起了本地世家豪族的激烈反對。
這種做法打破了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他們自然不願意接受。
但最終還是被張繡以強硬的手段鎮壓下去。
也就是張繡與宛城居民齊心守城十餘日,攜大勝之勢,又當眾斬了劉表的外甥,個人威望大漲。
要是在宛城之戰前推行這項政策,他這個外來戶想都別想。
哪怕如此,還是有不少當地豪門拖家帶口離開了宛城。
甚至一部分人乾脆辭官不幹,撂挑子了。
張繡也不慣著他們,但凡是辭官的,今後一律不再任用。
不但如此,張繡還推波助瀾,放任賈詡對宛城官場進行排查,清理和替換那些心向荊州的基層官員。
他之前被刺殺和蔡瑁逃跑的事情,這些人“功不可沒”。
至於那些因為主動辭職的空缺,正好安排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士子頂上。
這些人原本就因為出身問題無法出頭,如今有了機會,個個都跟打了雞血一樣拼命,一個人的工作量頂得上以前三個。
再加上他們確實有真本事,愣是維持住了宛城行政的正常運轉。
自此,張繡恩威並施,採取諸如降低賦稅、恢復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社會秩序等一系列措施,是為休養生息。
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