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完成戰役任務的”。
這場殲滅戰註定會異常慘烈,倭寇的火力配置大大超出三支隊,它們的輕機槍是直接配置到最小戰術單位——分隊裡的(通常編有十三人),一個正常編制五十四人的小隊除了三挺輕機槍外還會配置三具擲彈筒。
而它們的迫擊炮和重機槍是配屬到中隊一級的,而且還是90毫米的大口徑迫擊炮(戰時才下放)。
在這種火力強度下,走出陣地主動進攻的紅軍戰士們遭遇到了密集的彈雨攔截,儘管已經儘量分散展開隊形了,傷亡情況仍然非常大,戰士們僅憑血肉之軀很難進入到步槍的有效交火距離之內。
兩個小時過去了,戰鬥仍處於僵持狀態,兩個團的戰士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卻依舊無法在倭軍的防線上撕開一道口子。
“讓炮營不要再延伸射擊了,給我集中打擊倭軍的一線步兵,掩護步兵上前交火,告訴劉煥和陶旺,務必要注意抓住步炮協同的機會貼上去!”
文景當即下令調整射擊諸元,把火力從倭軍後方調整到第一線來。
一團和二團的步兵多是經歷過浙東多輪戰事的老兵,很多班排長更是從皖浙贛根據地走出來的百戰精銳,他們的戰鬥嗅覺極其敏銳,火炮打擊位置一變,不用等上級下達命令就自發地指揮著戰士們勇敢向前推進。
兩百米!一百米!八十米!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的步炮協同最小距離理論上是三百米到四百米,但實際作戰中大多數時候其實做不到這個距離,而我軍當時的步炮協同最小距離則是兩百米(以當時的火炮射擊精度來說算是非常厲害了)。
八十米的步炮協同距離,是這個時代火炮技術條件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三支隊的戰士們冒著被本方炮火誤傷的危險,堅定地進入到了八十米的距離內。
不少戰士都在炮火覆蓋下跟小鬼子同歸於盡,但後面的戰士仍然選擇了勇敢地繼續前進,接替前方被誤傷戰友的衝鋒發起位置。
“炮兵停止射擊!吹衝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