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河裡去”。
“這怎麼行!”廖春華和杜斌彬兩個人一聽就急了,齊聲開口反對,“這門炮老是老了點,但不管怎樣也總是門炮呀,哪能說不要就不要!”
趙驥無奈苦笑道:“不是我不心疼家當,實在是這門炮它太重了,而且又不能拆卸分解,一噸多重的大傢伙,將來轉移的時候拖著走不快呀”。
從贛粵邊區艱苦環境裡拼殺出來的廖春華雖然知道趙驥說得有道理,但終究還是肉疼捨不得:“還是封上油藏到山洞裡邊吧,我們總有打回來的一天,到時候拖出來還能用得上”。
“好吧,隨你”,趙驥知道將來肯定有打回來的那一天,只不過那時候的軍隊應該是瞧不上這門老夥計了,算了,由得廖春華去折騰吧,到時候拖出來捐給博物館也算是給老夥計尋個好的歸宿。
“四門速射炮集中起來組建一個防空連,不過嘛,名稱雖然叫防空,我們主要還是要用來平射給步兵提供火力掩護”。
對於當時嚴重缺乏火力的中國軍隊來說,速射炮這樣的利器肯定主要是要拿來支援步兵作戰的。
“但是對空射擊的訓練也不能不開展,20毫米的小口徑炮雖然射高不高,但只要我們有這四門炮在手,倭寇的飛機就會心存忌憚,至少不敢在我們的防區肆意低飛”。
國軍的蘇羅通速射炮在抗戰期間是取得過戰績的,一共擊落擊傷了倭寇九架飛機,雖說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但只要防區內有這個對空威脅存在,那就能使鬼子的飛機不敢過於放肆。
“另外要新建一個工兵連,以後再遇到攻擊堅固工事的硬仗時,他們就能發揮大作用了”。
當時的工兵其實更應該被稱作爆破兵才對,因為除了中央教導總隊以外,眼下的中國軍隊無論國共都沒有裝備的有75毫米以上口徑的大威力火炮,遇到大型堅固工事比如城牆、混凝土樓房之類的,唯一的攻堅手段就是爆破作業。
要直到抗戰後期獲得美援以後,才會有部分國軍部隊開始裝備10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