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懇說道:“你去了大別山以後要注意把精力多放在根據地建設上,眼睛不要只盯在軍事上,記住了,三分軍事七分經濟才是能在敵後生存下去乃至壯大自身的法寶”。
趙驥本來是想跟首長拉關係,這番指教倒成了更寶貴的額外之喜,他當即點頭答應:“請首長放心,我一定會注意的”。
過了幾天,趙驥帶著部隊和物資啟程往大別山區開拔,首長則繼續留在皖南等待往蘇南進軍的時機——倭寇大軍目前雲集南京,且有分兵向南進攻的跡象,挺進師暫時還沒找到敵後行軍的良機。
原本的時空軌跡中,挺進師是明年三月份才出發的。
部隊一路順利開至舒城縣,然後又經由霍山縣從南麓進入大別山區,杜斌彬聽聞趙驥率部到達後,親自帶著一個連出山迎接。
“老杜,怎麼樣,這邊的情況如何?”
“有好有不好”,杜斌彬跟趙驥介紹說,“不好的是國軍在這裡大軍蝟集,前段時間曹路他們三團偵察了一下,從部隊番號來看,眼下整個大別山左近足足匯聚了三十多萬人的國軍部隊,跟我們的力量嚴重失衡”。
“好的則是這些國軍部隊只是駐紮在山麓邊緣的各個縣城中,目前看起來沒有絲毫準備進入深山地區的打算”。
杜斌彬的介紹沒有出乎趙驥的意料,因為大別山區是倭寇由東往西攻打武漢的必經之路,國軍不可能不設防。
負責武漢防務的是一線總指揮名義上是馮玉祥,實際是白崇禧,不管馮還是白都汲取了南京保衛戰的教訓,認為守武漢不能只守武漢,必須向前防禦拓展戰役縱深,所以大別山周邊通道就成了國軍重兵駐守的必爭之地。
但國軍不可克服的一個弱點就是不具備敵後作戰能力,所以只能沿著交通要道部署兵力層層抵抗倭寇的進攻,而不能放開大路進駐山區使倭寇不敢偷過。
趙驥很清楚武漢會戰的結局,也提前預知了倭寇的戰役進攻路線,距離會戰還有大概半年時間,只要在這段時間內做足準備,到時候就算無力阻攔倭寇主力,至少也要吃掉它一個聯隊下來。